不支持Flash
|
|
|
白描加息后众生相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09:23 人民网—江南时报
加息、减税,双管齐下的调控政策,引来“几家欢喜几家愁”,然而记者调查发现,更多的人表现出的是——麻木。或许是预期时间太长,随着政策靴子的落地,大家长舒一口气的同时,似乎都忽略了盘算盘算自己的钱袋子。其实,不是大家忽略了自己的钱袋子,而是在通胀压力日趋增大的现状下,大家更关注的是什么投资渠道收益会更高,0.27个点在疯狂的股市、楼市、物价的面前,似乎仍然可以忽略不计。 作为理财记者,加息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头疼的事情——如何在历次加息后,写出更出彩的稿件?教市民如何打理钱袋子?教房奴如何省息还贷?这些套路似乎都不再能激发起我们写稿的激情与兴趣,最终我们决定“白描”,把市民的心态与故事活生生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或许其中的一个能引起您的共鸣,而我们的目的也就达到了。 本报记者 欧阳剑 徐郁华 见习记者 张闻雯 股民 意料之中自有对策 经常在牌楼巷湘财证券炒股的市民老王,已经是十几年的老股民了,用他的话说“在股市中已经摸爬滚打很多年”。经过多年在股市中的浮浮沉沉,老王已经有了自己看待股票的一套理论,“虽然并没有赚多少大钱,但是在一次次的股市震荡和涨幅中,心理的承受能力确实比过去成熟多了”,他这样说到。 今年的牛市,让很多人都来炒股,作为老股民的老王却心生了些许的担忧。凭借多年的炒股经验,他对股市的风险已经做到了心中有数,他说:“非常明显,一直都是这么好的市场,国家势必会采取相关的措施对它进行控制,虽然我不知道什么时候会有这样的措施出台,但我心里明白总会有这样的政策的。”3月、5月国家先后两次加息,因为事先有了一定的经验和心理上的准备,这对老王的股票并没有多大的影响。但同样是印花税的上调,却让老王的股票受到了波及。“这又是一次好的经验,更让我提高了警惕。”他很坦然地说道。如今,刚刚过去的第三次加息对于他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这次加息是在意料之中的事,作为我们老股民对这种政策已经麻木了,市场上机构在调整,我们散户也在做调整,对于加息,我早在4月加息后就做好了准备,虽然加息让钱的流动性更大了,但如今我们都麻木了,甚至很多人都将利空当做了利好来操作了。” 老王的经验教会了他面对风险的沉着冷静,面对市场中仍然存在的泡沫,他有着自己的对策,历年来7、8月都是没有行情的月份,他现在主动买股非常少,而到了9月行情到来时便会重新开始关注各股。 市民 算术题已经做烦了 “央行每加息一次,我们这些小老百姓都要跟着做一次算术题,看怎么样才能让手头这点钱变多一点。”家住城东御道街小区的许女士这样诉说着自己的无奈,“算来算去,到头来把钱存在银行的收益还是敌不过物价的涨幅。”许女士告诉记者,一听说央行加息,她的第一反应就是赶到银行去办理转存。 跟以往市民排长队、等待办理转存等业务的火爆场面相比,银行网点的冷清场景让许女士感到出乎意料。“整个网点周末只开了两个窗口办理业务,来办理转存业务的客户不超过3人,且都是中老年人。”这一现象在许女士看来,归咎于央行今年以来加息太频繁。同时,许女士从银行工作人员那里了解到,如果客户经常转存,反而不划算,“我们做算术题已经麻木了,反正不管怎么算,在负利率时代下,这样保守的理财方式总是导致收益缩水。” 精明的许女士以10万元存款为例,加息后一年多赚715.5元。据许女士分析,加息前,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扣除20%的利息税)是2448元。加息后,一年期定期存款的实际收益(扣除5%的利息税)是3163.50元。由此得出,加息后比加息前要多得715.5元。“有消息说本月26日,所有的方便面价格都要上涨20%至40%,物价的上涨导致加息产生的收益也相对地减少了。”在许女士看来,采用购买基金、银行理财类产品等更积极的投资手段更省心,获利也更多。 房奴 与其叹息不如主动出击 “以前每次央行加息,在我们小区的BBS上,多数背负房贷压力的业主总一片哀嚎,住我对面的S先生将其总结为‘央行二次加息,房奴一声叹息’。”谈及以往因加息而导致还贷压力的不断增大,安家于江宁的陈先生感慨万千。对于前两天央行再次上调的利率,陈先生显得平静很多。“这已经是今年以来,央行第三次加息了,我们早有心理准备了。”陈先生告诉记者,他与BBS上的业主达成了一致意见,“与其叹息不如主动出击,用各种手段缓解加息带来的压力”。 在陈先生的朋友中,有人还盘算着从风险相对较高的股市中抽走部分或全部资金,用来提前还贷以减轻还款负担,资深股民王先生就是这种思想的典型代表。据了解,王先生对加息早有预判,本周五趁股市大涨100多点时,果断将手上股票清仓,准备下周全部用于提前还房贷。据他判断,这次央行加息的意图很明显,可能会在一段时间内影响股市的上升行情。且股市上4000点后,震荡的可能性越来越大。据王先生介绍,在大部分计划提前还贷的市民看来,“把贷款提前还掉,以后利率再调整就没我什么事了。” 对于提前还贷这种做法,陈先生认为还需考虑机会成本。学经济出身的陈先生认为,即使在有能力提前还贷的情况下,房奴们也要仔细思量,权衡各种方式方法的利弊,使自己的所得利益最大化。他告诉记者:“当你将这笔钱还了银行的贷款,就不能享受这笔钱可能带给你的其他收入了,也就是说,你放弃了这笔‘钱生钱’的机会。” 陈先生认为,在中国10年黄金牛市的期望下,动辄几十万元的房贷资金在去年的股市行情中,翻一番是很稀松平常的事情。而在今年投资一只好基金,也有可能获得30%的收益,“如果能够找到一个年收益率能保持在8%左右的投资品种,那么你的投资收益就完全可以战胜负债成本。” 有一些朋友认为陈先生的做法太激进,毕竟收益是与风险并存的。他们在请教了银行界人士后,打算把传统房贷转为固定利率房贷。刚刚办理了这项业务的甘女士告诉记者,固定利率房贷的优势在于不管未来央行如何加息,在约定期限内,购房者所付出的利息都是固定的。“每加息一次,就意味着购房者成功规避一次加息风险,而将加息带来的负面影响转嫁给了银行。”甘女士对于自己的处理方式感到很满意。据甘女士了解,本次加息后,由于很多人仍担心央行还会进一步加息,此前选择浮动房贷的一些朋友,也纷纷选择把浮动房贷转化为固定利率房贷。 基金主管 胸有成竹 傅冬是华夏基金江苏区域主管,作为一名基金行业的管理者,多年的知识储备和经验的积累让他对于基金有了深厚的感情,不论是宏观经济上的把握还是简单的基金运做他都有了属于自己的心得。那么越来越被投资者所关注的国家市场的调控对于基金,对他这样的基金管理者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随着基金市场逐渐被投资者重视,从事基金工作的傅冬也感觉到了压力,需要懂得的知识就要更多,才可以最有效地引导投资者进行投资。由于我国前些年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为平稳,国家对于市场的调节相对较少,然而近两年来的增速飞快,傅冬不断地看到国家的宏观调控力度在加大。 一开始傅冬和很多人一样,也并没有接触过加息这样的政策,一切只停留在理论上的认识,加息就会利空,减息就会利好,理解相当的简单,心随着每次的政策出台而牵挂着,担心市场会有较大的变化。一旦听到传闻说可能有相关措施提出,就会盲目地去相信,甚至提醒投资者。但伴随着基金市场的逐渐成熟,傅冬个人经验的提升,逐渐对于传闻有了分辨,也明白这样的加息对于基金市场的影响是间接的。由于股市的波动,股民转而对基金的投资就会减少,影响自然不可避免,但从基金的价格和长远的走向来看,影响几乎是没有的。 渐渐的,傅冬习惯了经常去关注相关的经济运行数据,通过定期公布的GDP、CPI等数据,傅冬学会了去从数据中看问题,“懂得了数据中所反映的问题,对于形势的判断就会更为准确”,傅冬说到,“心理上有了准备对于加息就根本不觉得恐慌了!”现在对于加息,傅冬觉得这是非常正常的现象,很早就会对这样的措施出台做好准备,从基金市场的反映来看,市场也是可以接受的,并没有太大的波动。 “外界都在说‘靴子终于落地了’,如今利空已经被我们当做利好来看待了,还有什么要害怕,担心的呢!”傅冬还说,现在的政策出台带给他更多的是思考,思考为什么国家会持续加息?今后的市场还会遇到怎样的冲击?将担忧转化为思考,面对加息则会更加胸有成竹。 理财师 以不变应万变 作为专业的理财规划师,张敏对每次加息都作出了充足的思想准备,但从来不作出任何实际应对措施,用她的话说“现在投资渠道那么多,0.27个点的收益对我来说形不成诱惑。” 接触了形形色色的想理财的市民,有的人一见加息了就后悔应该把钱存在银行,有的人既想保本又想高收益,其实“收益与风险并存”是理财的座右铭。张敏给记者举了个最简单的例子,目前银行卖的各种固定收益的理财产品,收益一般在3.5%至4%,既能保本又比同期存款利息高,很多人认为这类产品是没有任何风险的,其实这也有风险,比如市场利率波动的风险,加息了,但收益不会随之上涨,而且还不能提前赎回,这就存在机会成本与流动风险。 张敏也向记者透露了她自己的理财经——资产配置,银行有一定的存款,但不是特别多,作应急用。1/3的资产购买一些风险比较低的理财产品,如银行的固定收益理财产品、货币基金等,略高于同期存款,本金又相对安全;还有1/3的资产就可以投入一些高风险、高收益的领域,如股市、股票基金、投连险等。当然,根据各人的风险偏好,这个比例可以做适当地调整,保守型的就多配置些低风险理财产品,激进型的就可以挑战高风险、高收益的理财产品,无论怎样,“不要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此次加息,包括今年的前两次加息,在张敏看来都是政府出台的调控宏观经济的一种手段,作为专业人士,张敏并未感到意外,但在她看来,指望0.27个点就能吸引市民储蓄大量回流并不太可能,毕竟加息减税后现在仍然是负利率,市民的投资热情仍然高涨,股市行情仍然不错,楼市行情更是不必说,这些领域的收益回报率与储蓄那点可怜的利息根本不能同日而语,随着投资渠道日趋丰富,储蓄仍然只是“应急钱”的归宿。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