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上帝的标准和人的标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1日 11:14 《财经时报》

  □陈彩虹

  编者按:知识分子与市场的话题,是一个可以持续探讨的话题,而在当前的中国,探讨这个问题尤其具有现实性。上期四位嘉宾的发言,引起了知识界的强烈反响,本期我们安排几篇文章继续探讨这一话题。对于知识界的反响和读者的来信,我们将在随后的版面中陆续刊出。E-mail:zny@chinabusinesspost.net

  上帝的标准和人的标准

  ——现代知识分子的性格特征

  在我们这个时代,知识分子已经将传统的内省性格,转化为了外部的双重标准:对他人,用上帝的标准,用超历史的标准;对自己,用人的标准,用历史的标准。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已经出现全面退步。

  知识分子是有“知识”或富于“知识”的。如果仅仅用“知识”来划分这样一个群体,那么,与其他群体不同的是,这一群体具有的“知识”特性,他们懂得更多的天文地理、科学规律、历史传统、文化价值、治国理论、国际准则等等。除此之外,知识分子与其他群体一样,也是一个个处于确定历史阶段中普通人的聚合。因此,知识分子不过是“富有知识的一群人”而已,他们首先的规定是普通的人,“知识”只是后来附属在身的外来东西。

  从主流经济学理论看,这一群体与其他群体一样,都是关心和追求个人利益的“经济人”。既然是“经济人”,就都有着对于个人利益的强烈关心和追求冲动,不同的只是他们关心和追求的方式。知识分子很可能也最容易用自己的“知识”去实现利益目标。

  知识分子仅仅将“知识”作为追求自己利益的一种工具,理论上讲,这是社会分工方面的事情,正如农民使用锄头开垦荒地种植庄稼一样,符合天然的分工规律。否则,知识分子用什么来获得自己的利益呢?由此看,知识分子用自己的“知识”谋取利益,具有天然的合理性,否定或批评知识分子的这种行为,如同否定或批评农民用锄头种地的行为一样荒谬。

  然而,正因为知识分子这个群体富于“知识”,较之于其他群体,他们通常具有占领获利制高点的特殊优势。这种优势是自我独享,教化他人共同拥有,还是放弃让与他人,取决于不同知识分子个体对自我优势及转化为利益能力的判断。

  无疑,不论何种选择,它们都具有合理性。问题在于,在获取利益过程中,知识分子往前多走一步,就可能突破合理的界线,用“知识”人为地设计出自我利益的制高点,或巧取,或智夺,或盘剥,化他人利益为自己的利益。由此,知识分子内部也就有了“分子”之间的对立与矛盾,有了不同行为方式的选择,结果让知识分子内部产生了一种特殊的道德准则或标准。通常而言,作为一个知识分子,必须在合理的界线之内谋取自我的利益。越界的行为,也就破坏了知识分子群体的基本道德准则,当然为群体之中其他成员所不齿。

  一般地看,知识分子群体内的道德准则,并没有超出一般群体的道德准则。在其他群体中,谋取个人利益的越界行为,同样为群体其他成员所不齿。那么,知识分子群体的道德准则有没有自身特殊之处,从而让知识分子的行为,不仅仅具有一般“经济人”的特性,还具有知识分子这个群体的特性呢?知识分子群体所不同的地方究竟是什么呢?

  这一点,让我们回到了知识分子整体的传统价值取向上来,即所谓知识分子还有着高于其他群体的“社会公正和道义”代表的属性。这一历史赋予的特性,不仅划分开了知识分子和其他群体,还在知识分子内部形成了新的更高层次的道德准则——仅仅不越界地利用“知识”谋利,尚称不上“好的”知识分子的,只有代言公共利益,特别是在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矛盾时仍然执着代言公共利益,并勇于牺牲个人利益者,那才是合格的知识分子,或精英知识分子,才配进入知识分子群体。

  知识分子对于高一层面的道德要求,导致了知识分子内在性格的矛盾对立。知识分子既要作为普通人存在,又要作为高于普通人的“圣贤”存在;既不得不历史地活在当下,还不得不超历史地活在未来;既要脚踏实地地过着自己日常的生活,又要秉怀信仰地关注他人的存在。或者说,知识分子要有上帝的眼光和情怀,却又要过普通人的生活。这种矛盾对立的内在化,让你一旦有了知识分子的标签,也就背负上了沉重的道德和超道德十字架。对于个人利益的关心和追求,时常由于对公共利益是否产生冲突并无清楚界线,导致知识分子产生永无休止的内疚与自责情绪,塑造出了传统知识分子强烈的内省性格。传统意义上的知识分子,都是这种内在矛盾的复合体。结果,不是清贫舍利地守候着代言公共利益的精神领地,便是富足谋财地脱离知识分子操守的精神樊蓠。

  历史演进到现代,相当多的知识分子发现,其双重性导致了现代知识分子完全新型的思维方式:代言公共利益而对社会或他人的评说或批判,更多地用上帝的眼光来透视,用“圣贤”的标准,用完美的要求;对自己谋利的行为,更多地用人的理性,特别是“经济人”的理性解释。对他人的无情批判和对自己的合理解释,展示出了现代知识分子高超的“智慧”。

  当我们评判现实生活中的种种批判之声时,我们发现,那些批判的对象均是与批判者日常言行无关的“社会之事”或“他人之为”,义愤填膺,慷慨陈词;一旦涉及到自己的谋利行为,甚至于越界的谋利行为,说事者便把自己当“人”看待了。当知识分子们将这样两个方面都运作得周全无隙时,世人又从何处去寻找判别知识分子言论和行为的道德准则呢?坦率讲,我们这个时代里,知识分子已经将传统的内省性格,转化为了外部的两面性或双重标准:对他人,用上帝的标准,用超历史的标准;对自己,用人的标准,用历史的标准。没有人去想想,自己如果处于被批判者的位置上,会是什么样的结果。

  回到现代知识分子群体内部,也是同样的格局。知识分子个体之间,上帝或“圣贤”的道德准则是要求对方的,人性的一般满足准则却完全属于自己。坦率地说,知识分子作为一个群体,在这一方面,已经出现了全面的退步,甚至于可以说是全面的堕落。如果对这样知识分子群体的历史性退步不进行彻底的反思,不给予猛然的惊动,任何具体问题上无休止的争论,永远也找不到历史性的是非标准。

  (作者为著名经济学家,任职中国建行汉城分行行长)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