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随笔砸谈 > 正文
 

大学生下农村 政策应先行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7日 12:14 南方日报

  周虎城/文

  关于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已经出现了诸多争论。不少舆论呼唤大学生投身基层,在农村建设的滚滚浪潮中争当时代先锋。也确实有一批下乡的大学生,他们活跃在农村,成功者有之,困惑者更多,真正能在农村扎下根来的少之又少。

  广东仲恺农学院的4个大学毕业生,于4年前辞掉城市里的工作,在英德市的一个山谷间开始了他们的创业史。2003年,因一场突如其来的狂风,他们损失惨重,几个月后,一人离队,剩下的三人被迫再度创业。时至今日,虽小有成绩,但更多的是人生接踵而至的难题,除了身份定位的尴尬之外,最明显的便是婚姻与家庭。(见昨日《南方都市报》报道)

  有一番理想,认为“农村大有可为”是下乡大学生们一直以来所坚持的理念。这样的理念在今天物欲横流的时代,显得弥足珍贵,也因此赢得了许多赞扬,既有来自民间的,也有来自政府的。可惜,他们所需要的不仅仅是赞扬,现实的困境也并不因为赞扬而有多少实质性的改变。

  所谓的现实困境,就是他们除了理想和抱负之外,几乎一无所有。而这种现实困境追究起来,也不过是第一层次的困境罢了,真正的困境仍然来自于城乡二元经济、文化乃至政治结构的不协调。仲恺农学院的这几个学生毕竟得到了政府支援的20万贷款,否则,他们很难维系下去。但是,光有资金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要思考的是,他们从大学里带出来的城市话语体系在农村是否合用?他们如何面对农村完全不一样的生存环境和生活圈?当天灾人祸齐至的时候,成果有没有化为乌有的可能?

  鼓动大学生到基层和农村就业,去施展才华,不失为解决当前城市就业压力大的一种路径。但倘若城乡基础设施差距、教育差距、文化差距等没有根本性转变的话,大学生在农村的所谓施展才华只能如昙花一现,不可能获得群体性的成功。这样一个判断的基础在于,大学生在农村不仅面临物质压力,更面临心理压力、文化压力以及社会压力。这么多压力集中到一起,如非有特别坚忍的毅力,很容易使一个年轻人从理想重归现实。这样的例子已有许多,包括上述4个大学生中离开的那一位。

  目前,大学生到农村就业一般分为两个群体,一个是现代农业型,以农业院校毕业生居多;一个是现代政治型,多以普通院校毕业生为主,梦想改变农村的政治和文化环境。不能说他们没起到一定作用,问题是城乡二元结构的转变并不以农村话语为主导,城市化才是根本之道。依笔者愚见,大学生要想在农村获得成功,最为主要的方式是推动农村的城市化进程,基于中国地少人多的现状完全无法改变,农业救农村的想法注定无法成功,所以,思路理应转变。只有跳出农村建设农村,所谓的新农村(乡村)建设才有可能逐步化为现实。而这些,又岂是大学生们能够独自承担的?

  一言以蔽之,政府需要转变政策,担负起扶持就业、农村环境改善等一系列任务。否则,大学生们的兴农理想,绝大多数逃脱不了止于理想的宿命。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就业难相关网页共约1,11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