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市场化讨论的真问题:改革的目标与手段要区分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10日 17:39 《财经时报》

  □苏振华

  今天中国要面对的,根本不是市场体系有什么弊端,而是采取怎样的路径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转型的问题。历史证明,除却市场机制,没有更多方式可以带来财富的高效率

  在去年国企产权改革大讨论以及目前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讨论中,社会舆论对市场化
的改革方向产生了强烈质疑。中国是市场经济的后发国家,确立怎样的改革方向,的确需要全社会广泛参与讨论,支持或反对市场化都属正常,但在现阶段,在市场化改革进行了20多年之后,却突然对改革的根本方向发生意见上的分殊,很值得深思。

  改革最初十多年,“市场化”只是改革的模糊目标、以“摸着石头过河”的方式缓慢推进,这一阶段的改革带来了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也带来了各个社会阶层的福利整体改进,因此得到了全社会的广泛支持,到1993年,确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方向是大势所趋。如今回头看来,最初的改革之所以得到了全社会的支持,是因为这是一个帕累托改进的过程,彼时的改革是“增量改革”,是在没有人利益受损的情况下,民众福利不同程度的全面提高。当增量改革的潜力被充分挖掘之后,一方面全面建立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被高度认同,同时改革不可避免地被推进到“体制之内”,最典型的就是全面启动国有企业产权改革。

  在存量改革的推进过程中,改革的方向之争开始浮出水面。最初是所谓新左派与自由右派之争,影响只是局限在思想界之内,没有引发全社会层面的共鸣。对市场化的质疑扩散到全社会范围内,始于去年。为什么在这个时点出现这一场争论?是因为改革背离了帕累托改进的方向。改革是一个利益重新调整的过程,有人会从中受益,有人会承担改革必须付出的成本。改革的正当性只能是来自于全社会共同分享改革的增量收益,同时共同承担改革的成本。

  对存量的改革,事实上是一个分配

蛋糕的过程,有人分多了则必定有人分少了。然而,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改革的收益分配与成本分担是不对称的。比如在对医改“基本不成功”的反思中,有论者就提出了“谁是医改中的受益者”的问题,医改中存在一个受益阶层的,与此同时,绝大多数民众承担了医改整体失败的代价;在国企改革中,如MBO事实上是掌勺者近水楼台端走了全部的大锅饭,留下了广大的下岗工人“从头再来”。少数人从中收益、多数人为之承担成本的非帕累托改进,是这一阶段的改革特质,改革之所以受到几乎是全社会的广泛质疑,可以从这一角度给予解释的。

  问题在于,目前对改革的反思聚焦于“市场化方向”,是混淆了改革的“目标”与改革的“手段”之间的不同。应该区分两个层面的问题:改革的目标是否应该定位于“市场化”?实现改革的目标应该以怎样的方式予以推进?对前一个问题,只能是有待澄清,但“市场化”方向不容动摇;后一个问题,是中国改革中的真问题,是讨论的焦点所在。将二者混为一谈是因“手段”而否定“目标”,不过是一种在历史上反反复复出现过的,如诺贝尔奖得主斯蒂格勒曾辨析过的“因为长得太胖而怪罪服务员”的思维上的谬误。

  类似的谬误一直存在于西方知识分子之中。比如指控市场体系催生了现代社会的物质至上主义;指责市场推动并听任自私自利及贪婪欺诈行为泛滥;市场体系必须为环境破坏承担责任;市场摧毁了劳动者的自尊,带来了现代人普遍的不安全感和沮丧情绪;收入的不平等证明了市场根本就是不公平的。如此等等,诸多西方学者早就进行了清晰的辨析,当下对市场化的质疑,无非是在重复此类陈词滥调,相反却模糊了市场化的改革应该如何推进的真问题。

  同样的批评,面对的却是不同的“市场”。西方市场经济是一个高度完善的制度体系;而今天中国要面对的,根本还不是市场体系有什么弊端,而是采取怎样的路径向真正意义上的市场转型的问题。历史已然从正反两个方面证明,除却市场机制,并没有更多的方式可以带来财富的高效率,在服务员尚未能提供丰盛的

美食之前,就抱怨美食过于诱人、不过是大战风车的唐吉柯德罢了。

  (作者为

浙江大学经济学博士后)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市场化相关网页共约5,29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