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马红漫:无法判断的垄断利润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24日 10:17 国际航空报

  马红漫:国际航空报专栏作者。上海第一财经频道主持人、评论员,经济学博士。

  国内石化巨头再次获得政策性补贴款。中国石化S上石化近日各自发布公告,两公司分别获得财政补贴123亿元和3.4亿元。对此,中国石化相关人士表示:“这对公司2007年年报和今年一季报将是非常好的消息。”

  事实上,对于中国石化而言,这样的“好消息”并不是第一次。早在2005年和2006年,中央财政就曾分别给予中国石化一次性补贴100亿元和50亿元人民币。而中国石化之所以能够坦然获得财政补贴,其原因就在于政府对于成品油价格实行行政管制,由此导致了该公司炼化业务经营的亏损。“既然政策导致亏损,那么理应由财政予以补偿”。但遗憾的是,这样的道理根本经不起推敲。

  对于完全市场意义的企业而言,由价格波动带来的短期损失,一般是用往年利润累积和企业内部挖潜予以抵消。抱怨政策导致的亏损,绝非是市场化企业的特征,历来只是一些国有大型企业的体制性专利。而且,这种源于垄断体制的专利已然成为石油巨头漫天要价的资本。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石油巨头本应在享有垄断丰厚利润的同时,充分发挥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影响力、控制力和带动力。但实际情况却是,石油巨头对经济利益的重视程度要远超其社会责任。中国石化等垄断企业“多跟涨、少跟跌”的举措,将盈利尽可能多地留在公司内部,而其中的压力却让消费者去承担。

  前一段时间,国内部分地区的“油荒”事件再度重演。面对国际市场的高油价,石油巨头的炼油厂竟然通过缩减供给来减少亏损,一度产生了“油荒”事件。可见,石油巨头在面临价格倒挂局面时,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经济利益,丝毫没有顾及到由此带来的社会恐慌气氛。但事实上,与短期的亏损相比,石油巨头早已凭借着垄断地位赚得钵满盆满。中国石油近日公布的年报显示,2007年实现净利润1456.25亿元,较去年有所增长。中国石化的报表虽然显示,该公司第三季度的炼油业务亏损了52亿,但其前三季度的净利润已接近500亿元,这表明公司完全有能力通过自身努力克服暂时的亏损。

  “强调亏损、掩饰盈利”已经成为石油巨头们逃避社会责任的一种伎俩。更有甚者,在国内“油荒“蔓延时期,石油巨头竟然通过大量出口成品油来牟利。去年年前三个季度,经它们之手出口的成品油已增长了30%。

  其实,导致石油巨头成为公众焦点的关键在于行政体制的过多介入。垄断油企一方面被征收“暴利税”,而另一方面又在获得财政巨资贴补。这一矛盾就已经证明,行政力量根本无法判断垄断油企的利润率究竟该如何核定,也无法确定是补贴还是课税。在政府赋予垄断特权的保护下,中国石化等石油巨头的“暴利”成为常态,即便有相应税收的“削峰填谷”,也难以实现行业内的良性循环,更何况垄断油企略有亏损就会要求财政补贴。由此,尽管所谓的“合理利润”看似是行政部门规制石油行业的调控目标,但这最终只是让垄断油企具备了向行政机构要价的权利和渠道。而作为市场的另外一方,消费者的话语权和利益主张却则因“合理”二字被悄悄地湮没了。  

  历史经验一再证明,计划行政体制对于市场利润的调控与规制是无效的,只会导致社会资源配置效率的浪费和公共利益的损失。要想彻底解决中国石油产业的问题,唯有打破竞争、鼓励民营企业进入、充分利用市场价格杠杆才能实现合理利润,这样的改革已经不容再有拖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