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岑科:统计数字与生活直感的差异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10日 11:01 国际航空报

  岑科:国际航空报专栏作者。知名财经评论员,曾与茅于轼共同编写出版《大家的经济学》等。

  物价上涨是近期全社会关心的一件大事。不久前,国家统计局发布消息:2008年1月,中国的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增长7.1%,创下了11年来的最高记录。经济学家纷纷预计,物价上涨的态势,短时间内不会改变。

  这是一个令人担心的消息。持续和普遍的物价上涨是威胁人民生活与社会稳定的大敌。在现代经济史上,因为通货膨胀导致社会动荡的事例层出不穷,以至于有人说,要摧毁一个国家的政权,最好的办法就是扰乱其货币体系。 当然,历史上也有物价普遍上涨、但经济发展基本不受影响的案例。例如日本,从上世纪60年代至80年代初,物价水平一直在上升,特别是70年代中期,物价涨幅一度达到23%;但与此同时,日本的国民收入增长也很快。

  很显然,物价上涨的时候,如果人们的收入也同步上涨,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对于中国当前的物价上涨,问题的关键是居民的收入能不能同步上涨,如果我们只看到物价上涨,而看不到工资上涨,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探讨这一问题的时候,不能不注意到中国劳动学会的一个统计:从2002年到2006年,中国在岗职工平均工资从12422元增至21001元,扣除价格上涨因素,年均递增12%,是改革开放以来职工工资水平增长最快的时期。另据全球最大的工资信息调查研究机构HayGroup的报告,2007年,中国工资的涨幅将超过8%,位列全球第一。

  如果上述数字反映的趋势是真实的,可以说,中国的物价上涨未必会造成问题。但很多人对这些统计表示怀疑———至少从经验上,他们觉得自己的实际收入几乎没有提高,“什么都涨,就工资不涨”是他们共同的感受。

  为什么会有统计数字与生活直感的巨大差异?一个原因,是有关部门所统计的“在岗职工”人数,只占我国就业总人数的小部分,约1/7,不能准确反映就业者的总体状况。另一个原因,所谓平均工资的“平均”二字,掩盖了部门和行业间的收入差距。综合统计数字、普通人的生活直感和经济学逻辑,或许可以这样总结: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居民的工资水平确实有了较大提高,但这种提高主要集中在政府机关、国有垄断行业和部分事业单位,而处在市场竞争中的大多数企业和个人,由于投资机会受限,商业活动的税费负担极为沉重,收入增长微乎其微。

  我们可以看到,有一定资产和积蓄的人,纷纷把钱投入房地产、股票等虚体市场,而不是实业投资;另一方面,由于投入实体经济的资金相对减少,对劳动者的需求竞争不足,多数人的工资也很难提高。对于物价不断上涨的现实,这是一个危险的局面。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