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刘杉:央行为何总是慢半拍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21日 02:16 中华工商时报

  刘杉

  上周末,央行突然宣布再次提高存贷款利率。

  这次加息的时间选择,多少又让市场不知所措,因为央行的行动逻辑总是有悖于市场的预期。

  不管怎样,加息的靴子终于落下了,尽管落下的时机有些差强人意,但还是能让睡觉的人有个好时光。落下来总比悬在半空好,提心吊胆的日子不舒服。

  问题是,央行的政策出台为何总是出人意料,为何总是比市场预期慢半拍?

  这恐怕与央行的尴尬地位有关系。

  央行在今年首次加息时,我曾经写评论认为,央行在宏观政策制定方面处于强势地位,因为那次加息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之外,其集中凸显了央行决策的影响力。

  不过,现在看来,我对央行地位的判断并不准确。

  从4月份以来的央行表现看,其制定政策的独立性并没有显著改善。

  相比较加息而言,央行以往实行的定向发行央行票据、提高存款

准备金比率等手段,更多是对货币供应量的调整,其传导机制也是通过金融体系进行的。使用数量型手段,央行似乎更有发言权。

  而对于像加息这样的抑制需求的价格调控手段,央行说话的分量并不是很大。

  说央行分量不大,并不是对央行地位的否定,只是说明央行所受的牵制太多。

  我们都知道,

利率调整对经济的影响是全方面的,其不仅影响银行体系、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而且直接影响到企业的投资需求,更会影响到居民的消费预期。由于加息影响是全面的,因而央行在提出加息政策主张时,必然受到其他经济管理部门的干扰。最典型的例子是,国家统计局发言人在上月发布统计数据时,也公开表示,是否加息,还要看消费物价指数CPI的下一步走向。

  显然,国家统计局官员的评论有些多管闲事的嫌疑。加不加息,当是央行说了算。统计局的任务是提供准确的数据,尽管统计局长也是货币政策委员会的成员,但统计局不该对货币政策随意发表官方看法。在什么山头念什么经,和尚也应该有分工。

  不过,话说回来,统计局似乎也没有什么错,因为货币政策的拍板,并不是央行关起门来自家人商量的。重大政策的出台,需要国务院办公会决定。央行是否加息,周小川仅是提个建议,

财政部、发改委、国务院研究室、统计局等部门,对于宏观经济都会有自己的看法。既然大家开会,那么不同的部门肯定会发表各自的意见,能否达成共识是一回事,对工作负不负责任是另一回事。

  民主的过程,常常也是损失效率的过程。

  加息政策之所以“千呼万唤始出来”,可能还有一个原因,这就是央行对CPI的依赖。

  CPI的失真已经得到学界的共识,这一点,央行恐怕心里也有数。但由于CPI是制定决策的重要依据,央行也不能随意绕过去。

  由于CPI不能准确反映物价走势,使得央行在依据这个指标决策时,也陷于无可奈何的境地。

  好在央行有自己的统计数据,也就有了相对独立的评价体系。这也就出现了在7月份CPI出现下降的情况下,央行选择加息的矛盾现象。这个现象说明两种可能,一个可能是,央行不再依赖CPI,依靠自己的判断来得更可靠。一个可能是,货币政策的决策时间滞后,可能是早定下来的事情,等了很长时间才出台。

  无论哪一种可能,央行最终加息都是好事情。

  我所期盼的是,货币政策应该打出提前量。如果说是决策过程复杂,那么,更需要央行的官员有超前的感觉和能够担当的勇气。至于央行自身的决策水平如何,似乎也还有提升的空间。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