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三一叫板凯雷收购徐工 > 正文
 

李利明:加快开放是经济安全扎实的基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2日 02:1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评论员 李利明

  今年“两会”以来,一场关于外资并购是否威胁到中国经济安全问题的争论开始出现,面对外资在国内的并购和参股行为,很多人士站出来以安全为由反对外资的进入。在国际投资集团凯雷收购中国上市公司徐工股权进入最后关头之际,这场争论又有铺天盖地卷来之势,这是继去年国有银行引进外资改革中关于中国金融安全问题争论的延续。

  怎么来看待“国家经济安全”这个时髦话题?

  对于这些所谓外资威胁

中国经济安全的说法稍加推敲就会发现,绝大多数说法都站不住脚。外资在中国的绝大多数参股和并购行为,是中国步入全球经济合作和分工大系统、中国成为全球经济体系密不可分的一个部分的必然结果,和中国所谓的经济安全没有任何关系。纵观这些铺天盖地的“经济安全”之说,我们发现,在中国经济进一步开放、中国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之际,在经济领域的开放思潮却出现了回潮之势。有一些人打着民族工业和经济安全的旗号,实质是在反对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反对中国进一步分享全球化资源优化配置的效果,这是一种倒退。

  外资进入,无论是跨国公司的投资设厂还是参股并购,都直接促进了中国企业

竞争力的提升和国家GDP的增加,其动机与结果与所谓的经济安全无干。

  中国过去20多年来的改革开放过程,就是外资不断进入中国的过程,也是中国经济飞速增长的过程。中国的经济增长受益于外资的进入已经是不争的事实。在外资进入最多的行业,如家电业、日化业和汽车业,外资的竞争带来了国内企业生产率的快速提高。记得80年代初期,日本的家电产品曾经完全占领了中国的家电市场;同样,90年代初开始,中国的汽车工业也进入了“全合资”的时代。当时也有人惊呼中国的家电业和汽车业面对外资的进入将会全军覆没。但是这些年过去了,国内企业早已成为家电市场的主角,国产汽车的不断降价和品种的不断丰富也给消费者带来真正的实惠。可以看出,外资的进入带来了效率的提升,而不是所谓的影响经济安全。

  同样,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来说,跨国参股和并购已经取代跨国公司的直接投资设厂而成为FDI的主流,这种投资目的不是进行增加生产能力的外延式扩张,而是通过对被投资企业建立有效的治理来增进效率。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喊了20年,主要症结就是没有明确产权关系,没有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而很大一部分企业正是通过外资的并购明确了产权关系、建立了良好的公司治理,达到了提高竞争力的目的。竞争力得以提升的企业,所创造的产值还是国内的产值,还是中国的GDP。

  在“两会”期间,时任国家统计局局长的李德水称,“要谨慎对待垄断性跨国并购,防止出现财富创造出来后,其所有权和支配权却不完全属于当地政府和人民”。而实际上,正因为有了经济对外开放,有了外商直接投资,有了企业的所有权(支配权只是所有权的一个部分)不属于当地政府和人民,才会出现GNP(国民生产总值)的概念被GDP(国内生产总值)的概念所替代的现象。

  那么,在这样的历史和现实面前,我们怎么来定义经济安全?

  如今,打着民族主义的旗号,所有与“国家安全”有关的字眼都成为时髦的概念,从金融安全到经济安全,下一步也许还会有别的什么安全。持“安全”论者除了描述一幅幻想中的外资侵占了中国所有产业和经济领域的可怕图景之外,并不能说明这只是虚无的臆想还是事物发展的真实情形。其实,从历史和现实经验来看,经济发展才是最大的经济安全。

  对外开放之前的中国,并没有所谓的来自外资进入的威胁,但是整个经济长期处于极不发达、物资匮乏、供需失衡的状态,那才是最大的不安全。

  开放之初,中国绝大多数行业和企业都不具备和外资竞争的实力。那个时候面对外资的进入,国人应该比现在更有理由反对外资、反对开放。但是,在众多行业,中国都采取了开放的态度欢迎外资,不论是进行合资、合作还是独资。正是通过开放才迎来了中国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不安全走向安全。

  20多年来,在已经充分享受到开放成果的中国,一些人士却打着民族主义和经济安全的口号,反对中国对外资的进一步开放,反对中国进一步融入全球化经济体系,有识者不能不对此下一个断语——荒唐。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