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新农村建设要落在实处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12:04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锋磊

  目前,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正成为两会代表和委员们的热门话题。如何使新农村建设真正惠及农民,3月9日本报记者专访了我国农村问题专家、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所长张晓山。

  财政支农要避免“跑冒滴漏”

  《中国经营报》:今年的财政预算报告显示,今年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支出将达3397亿元,平均到9亿农民身上,人均377.4元。有一种说法是中央财政每支出的6.5元钱中,就有1元钱花在了农民的身上。那么这些钱能否用之到位?

  张晓山:大家所说的财政支农口径还不太清楚,说用于“三农”的支出,表达还不够准确。因为这包括用于农林水利、农业的支出,还有一部分农村社会事业的支出。

  如果把用于农村教育等各方面都算上还不止3397亿元。实际上有一部分支出比如用于农林水利大江大河的治理费用并不是归于“三农”的,这些往往还是为了城市安全的需要。所以这3397亿元中真正用于“三农”的支出要单独拿出来算,其所占比例并不是很大。

  实际上,这笔钱是被分散到国家的十六七个部门中去了。例如发改委、

财政部、农业部、交通部、林业局等各个涉农口的部门都会有这笔款项,而且各自有自己的渠道往下走。不仅如此,这笔支农资金从中央-省-地、市-县-乡镇-村-农户总共要经过7级,这样一层层往下走的过程中,支农资金的“跑冒滴漏”在所难免。这也是目前我国这种垂直的、条条式管理体制的弊端所在。

  城乡户籍制度改革要增加含金量

  《中国经营报》:现在一些地方政府都在改革户籍制度,看似农民可以自由转移到城市,但最根本的问题并没有解决。而在一些地方例如浙江、苏南农村,实际上当地农民已经加入到了全球化的产业链,成了产业工人,但农民的身份未变。那么新农村建设能否跟这种全球化的产业链结合起来?

  张晓山:对于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当地的农民虽然是当地的农村人口,但实际上在企业工作,农民已经参与到全球化生产中,在企业工作时就会受惠于劳工权益保护。他们工作条件的改善、工资待遇的提高无疑也能够从另外一个方面促进新农村的建设。

  对于近年来各地推出的取消城乡差别的户籍制度改革,我发现附着在户籍制度改革上的含金量越来越少。城乡户籍制度改革之后,虽然农民进入城市、身份变成城市户口更为容易,但对农民来说,进入城市后还要考虑能否支付得起在城市定居的成本。比如几十个人住一个工棚搞建筑在城市里还能生活下去,如果一家几口人都到城市里租房居住,将很难养活一家人。因此户籍制度改革要让农民进城后能支付得起在城市居住的成本,能够被城市社会福利保障网络所覆盖,从而不再是“边缘化城市人口”。

  现在很多农民工,可能被统计在城市人口中,但并没有享受到城市人口的相关福利待遇。其生活方式还不是城市的,他们挣来的钱还主要汇到农村,是一种“候鸟型”的边缘城市人口。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