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健康管理孕育600亿元商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18日 15:47 中国经营报

  作者:杨锋磊 来源:中国经营报

  彭作义、王均瑶、傅彪、高秀敏等企业明星或娱乐明星英年早逝的消息,为人们一次次地敲响了健康的警钟。

  与此同时,及早预防疾病,防止“过劳死”悲剧重演的健康管理模式已开始在国内悄
然兴起。据业界估计,中国健康管理市场应有600亿元的商机。

  中国健康管理开始初具规模

  健康管理是以个人、家庭及企业为服务对象的一种新型的健康服务模式,是针对个人或人群的危险因素进行全方位管理服务的过程。健康管理1971年开始在美国出现,到如今美国有700家健康管理公司,有9000万人口在使用健康管理服务,并有市值达500亿美元的健康管理巨头出现。

  中国医疗投资盈运网CEO刘腾蛟认为,与医疗需求相比,医疗是应急性的需求,而健康管理消费是一种持续性的需求,是主动性消费,主要集中在高收入阶层。这就决定了它在中国还远未到普及的程度。

  实际上,健康管理在中国的市场需求开始初具规模。爱康网健康科技公司董事长张黎刚认为,在北京、上海、广州这样的大城市,中产阶层正在形成。他们有相当一部分人愿意每年交纳几万元甚至几十万元来换得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而国内众多公共健康医疗机构的服务远不能满足他们的需求。对企业而言,在健康管理上投资1元钱,在医疗费用上就可以减少8~9元。

  根据业界的估算,中国健康管理市场规模有600亿元。而现阶段只有10亿元左右,发展潜力巨大。2005年,仅健康险的收入就大约为300亿元,这其中如果有10%用于第三方公司进行管理,就有30亿元的商机。

  正由于此,健康管理吸引着众多投资者的目光。自2001年北京中关村诞生第一家健康管理公司以来,到2005年已有300家以上的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分布于全国100个城市的社区,但大部分机构仅能提供健康管理的某一个环节中的某项服务,还没有整合成为一个完整的价值链。张黎刚认为,真正的健康管理是将IT、医疗、保险相融合,把体检中心、

医院、国家级实验中心、医药行业协会、专家团队等整合为一个完整的平台,提供从电子病历档案到健康体系、健康评估、就医通道、跟踪干预、健康咨询、健康保险等一系列的服务,建立起一个完整的医疗服务价值链,即“疾病防御系统”。

  运作健康管理要定位高端

  近几年来,国内涌现出不少的专业体检公司,并能很快实现盈利。但现在国内很多医院特别是大型公立医院如北京协和医院、解放军301医院等也纷纷成立了自己的体检中心,其医疗设备和医生实力使他们具有明显的优势。据悉,有的医院体检中心运营仅仅不到半年就有上千万元的收入。

  刘腾蛟认为,根据目前国内的情况,中低收入者对于医疗的应急需求尚且捉襟见肘,更不会主动去购买健康管理服务,那种走低端以求马上得到回报而满大街发卡的行为逃不掉亏损的命运。因此,健康管理的服务对象应定位在高端。

  北京慈济健康体检连锁机构总裁韩小红表示,他们做健康管理的切入点就是大的外企和国有大单位,目前包括西门子、IBM都是他们的长期客户。

  投资回报期较长

  业内人士提醒,尽管健康管理的未来发展前景很好,但回报期较长。另外在政策方面,

医疗改革的走向还未最后确定,政策影响的不确定性较强。

  刘腾蛟表示,投资健康管理的门槛并不高,甚至比门诊的投资额还要小,但目前市场不太好把握。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健康管理经验和设计能力以及市场推广能力。特别是对产品的设计和市场的定位以及营销手段的创新要求比较高,考验的是健康管理公司对医疗行业的整合能力。

  例如健康管理公司的客户定位应确立在年收入5万~10万元收入的群体,还是50万~100万元的收入群体,还是年收入500万元以上的收入群体,这些一开始就要搞清楚,因为不同的收入阶层有不同的医疗需求。年收入500万元的人,也许并不在意在健康管理上花多少钱,但其要求是一定要保证他的健康。在国外一些对高端客户的健康评估中,往往要动用医疗专家、营养学专家、运动学专家、社会学专家、心理学专家等等,仅评估费用就达几万美元。而5万~10万元收入阶层除了要健康,肯定还会有自己的成本控制。

  提示:

  硬件方面,要建立包括IT平台、客户平台、呼叫中心、远程诊疗中心;软件方面包括分析系统、专家信息系统、医疗资源、质控操作标准等等;合作平台包括医疗机构、体检机构、学术机构、保险机构等。

  投资方面,如果从头重新来做,初期的投资会非常大,风险也较大。如果没有充足的资金,初期考虑加盟,在二三线城市来开展。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