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006全国两会经济报道 > 正文
 

郭凤莲:不能说全错 新农村建设仍需要大寨精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12日 11:56 中国经营报

  作者:刘晓午

  短发,红色羊毛衫,略显瘦弱的身材。

  3月7日晚,中苑宾馆山西代表团驻地19层。很难想象坐在记者面前的这位女性就是当年叱咤风云的大寨“铁姑娘”郭凤莲。

  在坚持看完电视连续剧“乔家大院”后,这位几乎很少接受媒体专访且极富个性的全国人大代表,终于坐到了本报记者的面前,畅谈近半个世纪的大寨往事。

  起起落落、物是人非。从上世纪60年代中国最著名的明星村的书记到80年代的被批判、反省,再到如今的全国人大常委、大寨经济开发总公司董事长,郭凤莲的人生充满传奇色彩,同时也深刻印照了中国农村的改革历史进程。  

  昔日标杆:“不能说什么都错了”

  大寨是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起点。

  1963年8月,大寨爆发了百年不遇的山洪,全村人口和粮田岌岌可危。16岁的郭凤莲和她的突击队因抢险救灾而被誉之为“铁姑娘”。

  第二年,在毛泽东主席“农业学大寨”的号召下,大寨和郭凤莲走向了中国的历史舞台。其后10年,郭凤莲登上了她第一个人生巅峰。

  斗转星移。十余年后,人民公社下的大寨模式已经显露出种种弊病,农民没有种粮积极性,出工不出力。1978年,安徽小岗村率先推行“大包干”,推行家庭联产责任承包制,把“大寨模式”送出历史舞台。

  直到现在,郭凤莲仍然对那段历史铭刻在心。

  “那个时候要付出辛苦的劳动,改变恶劣的自然条件。政府并没有给过任何资源,我们自己动手搞起了水利设施、农田基本建设,靠的是一种精神。不解决这些问题,农民的肚子也吃不饱,所以我们应该看到这段历史的贡献。”  

  “不能说什么都错了,艰苦奋斗错了吗?没错!”郭凤莲对记者说。

  1987年,郭凤莲被调往昔阳县公路段工作,这是郭人生历程中重要的一站。郭凤莲回忆说,之后的近5年时间里,她看了很多书,从计划到市场,思想发生了很大的转变。

  彼时,小岗村大包干改革已经过去10年时间。在农民生产积极性提高,国家大力补贴农业政策推动下,农业生产达到建国以来的景气最高峰。随后,粮食价格开始回落,大包干所带来的农业生产效率不断降低。

  敏感的郭凤莲意识到“种田不挣钱了,大寨500多亩土地,种再多的粮食,也不能致富。”  

  大寨办企业:“我的失败还是比较全的”

  1991年11月15日,郭凤莲被重新任命为大寨村党支部书记。连续当选中共十四大、十五大和十六大代表,再次走到历史前台。

  1992年春天,小平同志南巡讲话,为下一步改革开放定调,全国新一轮改革开放成为大势所趋。

  历史似乎再次给郭凤莲安排好了位置——之前,郭代表的是计划经济的人民公社典型,1978年被小岗村大包干改革取代;10年过后,郭成为农村改革的市场化先锋,以农村工业化的改革取向冲击着传统大包干的农业生产模式。

  重新回到大寨的郭凤莲“并没有与历史赌气”,相反还感慨万千:“过去是全国学大寨,现在是大寨学全国”。

  大寨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还在,但大寨为什么会落后?郭回到大寨的第一件事是反思和总结。在带领大寨村民参观学习当时的经济发达村后,郭开始初步尝试工业化之路。

  “1991年年底回到大寨,当时感到大寨经济特别贫困,如果说再靠五六百亩土地种粮食来挣钱致富,肯定是不行了,所以我开始搞企业。”

  大寨办企业的第一个尝试是,1992年与江苏一家企业联合办了一家羊毛衫厂。当年召开十四大,郭凤莲把大寨牌羊毛衫带到到北京销售,引起轰动。

  不过,在从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快节奏的切入工业经营模式的过程中,初进市场的郭凤莲不断呛水。

  “1992年办的羊毛衫厂,我做的不好。因为要先进别人的毛纱,我们再加工成毛衣。没有技术,而且没有原料。在江渐一带,用7两毛纱就可以做一件男同志的毛衣,但在大寨要一斤二两,我们的成本太高了,所以羊毛衫厂倒了。”

  “1992年我还从秦皇岛花5万元买了一项石棉瓦的专利,投了不少资。拿回大寨办厂后,才发现全国市场遍地都是石棉瓦,而且别人的成本比我们低,所以我们没法办了,又倒了。”

  “那个时候还办过衬衫厂,但找不到师傅设计,所以最后也关了。”郭凤莲并不讳言过去的经营失误,“我的失败还是比较全的。”

  失败的原因并不在于办企业不对,而是选择产业方向的失误。1993年,正值全国宏观调控非常之时,乡镇企业成为调控主要对象,在全国市场挤压生产泡沫的大背景下,大寨的劳动密集性企业未能幸免。

  郭总结第一轮办企业倒闭的原因,一是因为企业规模小了,企业越做越难;二是这些企业是劳动密集型企业,没有优势,成本很高,利太薄了。

  下一步改革:“我的企业都是股份制的”

  在耐心等来2000年

中国经济新一轮增长周期后,郭凤莲的多次“失败”终于换回了成功。

  大寨煤矿产业率先进入景气周期。“大寨的煤碳是一个大企业。山西正在搞煤矿整顿,大煤矿要兼并小煤矿,我们可以做大做强。同时,山西的资源要往外运输,我们现在有了自己的铁路和公路,开了运输公司,这样的企业不容易垮。”郭颇有心得地说。

  在煤矿资源的带动下,郭根据大寨自身的优势和特点,确定了水泥建材、旅游业和现代农业等四大主业。受惠于重工业带动下的中国新一轮经济增长周期,大寨工业化突然加速——2005年全村500人,实现总产值近1.2亿元,农民人均收入约5500元,连续十多年纳税排全县第一。

  区别于中国绝大多数村支书的工作模式,郭凤莲的户口已经迁到城市,家人都住在城里。郭每天开车到大寨上班。大寨的农业收入占全村总产值的比重已经降到2%左右。

  尽管在采访中,郭始终称自己是一个农民,但这位农民村支书同时兼任大寨经济开发公司董事长,现在主要的精力放在制订大寨的产业发展规划和对外合作上。

  郭凤莲现在正忙于旗下8大企业的制度设计和发展规划,股份制改革和联合发展是大寨工业改革的方向。“除了煤碳企业是与外界民企合作的集体所有制企业外,我们其他的企业都已经股份化了。”

  “不转制不行,国有企业已经有很多教训了。”郭此前对媒体表示,集体企业效益比国有企业好,私营又比集体好,因为集体企业“始终不能让成员把集体财产视如个人财产那样珍惜爱护”。

  郭坦承大寨工业还比较小,必须走联合发展的路子。“一个企业做小了不行,做大了,资金、人力和管理都上不去,所以必须联起手来搞。我们现在的工业还不行,将来可以吸引外界资本入股投资。”

  在中国农村为集体经营和家庭承包经营两种农业模式正争论不清时,人民公社下的农村楷模——大寨,已经跃过这一争论,直奔工业化和产业化,搞起了股份制。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