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农村的归农村 城市的归城市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08日 17:46 21世纪经济报道

  文/王东京

  写下这个题目,先涌进脑子里的,却是一串疑问。新中国已建立数十年,为何财政过去没能覆盖农村?是政府不重视农村吗?细想似乎不是。近20年来,有关农村的红头文件,政府就发了10多个。

  当年在大学念书时,就听教授说政府通过价格剪刀差,从农村为工业积累了数以万亿的资金。历史地看,政府这么做也有道理。建国伊始,百废待兴。国家要工业化,急需大量的资金。我们这边等米下锅,可人家外国人就是不肯借,若不靠农业积累,钱的问题就解决不了。不过令人不解的是,当工业发展起来后,政府为何不及时反哺农业呢?

  中国的建设成就,有目共睹。但平心而论,这些年的发展成果,差不多都展现在城市;农村虽也有改观,不过与城市比,差距仍然很大。到欧美国家走走就会发现,我们的城市也许并不逊色;但农村,简直与人家没得比。形成这种反差,可以说出很多理由,但根本的原因只一个:就是政府将财政的钱大把地投向了城市;而对农村的投入,却是微不足道,杯水车薪。

  城乡差距持续拉大,大处说,是发展观出了偏差;小处看,财政的功能错位责不可卸。按理讲,国家财政应是公共财政,可多年以来,我们的财政是生产性的。其实这也难怪,原先我们搞的是计划经济,国家好比一个大工厂,政府就是那个厂长,故政府有钱得先用于发展生产。不然,生产上不去,大家就要一起挨饿。就事论事,生产性财政也无可厚非。

  应追问的是,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即便用于发展生产,可为何只用于城市却少惠及农村?笔者推测,这恐怕与一个传统的理论有关。传统的理论认为,国有乃全民所有,国有企业就是全民企业。照此逻辑,财政投资国企,便是天经地义的事情。问题在于,以往国企大多摆放在城市,这就使城市占得了天时地利,所以城里的大楼越建越高,马路越修越宽;而农村,只能看着人家花钱,望而生羡。

  这仅是一方面。再往深处想,城市占有大量财政资源,与政府官员的利己心也多少有些瓜葛。政府官员掌握财政支配大权,可他们都住在城里,在决定财政分配时,城市自然是近水楼台。还有,当官的要升职,就得有政绩。政绩往往会做在显眼的地方。较之农村,城市交通更便利,领导下来也容易看得见,所以城市就成了政绩的大展场。

  最近中央提出,政府要建立公共财政。是的,告别了计划经济,财政功能理当转轨。依我看,建立公共财政,当下有两点要特别明确:第一,政府必须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不然,财政就腾不出手脚,集中提供公共产品;第二,财政不仅要服务于城市,而且必须覆盖农村。既然是公共财政,就不能看人点菜,厚此薄彼。但凡公共产品,不论城市乡村,政府都应公平供应。

  知易行难。看出了旧体制的弊端,不等于立马就可改过来。冰冻三尺,岂是一日之寒?财政对农村的欠账,经年累月,到了积重难返的地步。同样是修路,城里的马路财政出资,而农村修路则要由农民分摊;同样是养老,城里人有社保,而农民只能养儿防老。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困难在于,如今公共财政要覆盖农村,可农村地广人多,政府会否爱莫能助、鞭长不及?有人担心,目前政府财力吃紧,要是拿钱去建设农村,城市的发展会不会放慢。我的看法是,城市支持农村,原本就是还账,而且城市规模已成气候,这样与其锦上添花,不如雪中送炭。再说,没有农村的发展,城市的发展照样受牵制。世上还没有一个国家,农村落后而把经济搞得很像样的。

  上世纪末,当我们人均GDP只有区区800美元的时候,就遇到了内需不足的麻烦,这在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都属罕见。所以如此,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过大,占总人口60%的农民,收入水平低,购买力不足。倘政府肯花钱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帮农民建立社保,农民旱涝保收,又老有所养,自然就会放心消费。而农村消费扩大,定能给城市经济注入新的活力。

  还有一点要指出,公共财政覆盖农村,不应只是一个口号,不应再让农民失望。重视“三农”,我们讲了多年,可讲归讲,政府拿钱的时候却不多。从今年起,全国免征农业税,大受农民欢迎。财政能下乡,农民更是欢迎。现在最要紧的,是如何让财政资金流向农村。对此,笔者倒有个建议,就是今后考核政府政绩,应重点考核农村建设。政绩考核是指挥棒,若如此,相信大小官员们该不会等闲视之的吧。

  (作者系中央党校经济学部主任)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