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城镇户口不能吃 无土地农民只能寻找新生存方式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26日 10:14 人民网-华南新闻

  当“农民”与“居民”身份之间几十年的鸿沟被填平时,这些已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农民”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多少欣喜

  侯大伟 王艳明 石志勇

  近几年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大大加快,在政府力量的主导下,越来越多的农民被
裹进这一社会变迁。据不完全统计,到目前为止,全国约有4000万农民在这一过程中转化为城镇居民。

  然而,当“农民”与“居民”身份之间几十年的鸿沟被填平之时,这些已转化为城镇居民的“农民”中的许多人并没有多少欣喜,相反地,却是在失去土地这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生活保障之后所感到的深深的失落。在现实中,他们的这种失落感又在对城市生活和竞争的忧虑中进一步深化为对未来的彷徨和对现状的不安。———田没了、猪圈没了,城镇户口能吃吗?

  多年前,想花钱买个城镇户口;如今,没花钱成了城里人却觉得空落落

  3年前,余连英和她的家人都是四川省绵阳市游仙区游仙村10队的农民,还要在自家的1亩2分地里耕耘,在猪圈里辛勤劳作。今天,余连英已经是绵阳市游仙经济试验区欧家坝小区的居民了,不仅有绵阳市的城镇户口,还住着4层高的小洋楼。随着绵阳市的城市化进程加快,余连英所在的游仙村的几千亩土地被征用,她和她同村的3000多名乡邻也因此被转化为市民,并被统一安置在一个城市化的小区里。

  欧家坝小区是安置农转非人员的一个居民点。整个小区规划整齐,每户4层小楼,均琉璃瓦做顶、光彩瓷做面。在外人眼中,很难想象这一切竟是刚刚从大片大片的农田“变”来的。余连英一家现在就住着这样的小楼,她同村的3000多名村民大部分也住着这样的小楼。

  余连英说,征地以前,他们挺羡慕城里人的,“住着干净、统一的小区,享受着国家投入的各种城市设施,外面有宽敞的公路、价格便宜的公交车,家里有自来水、天然气、干净明亮的卫生间,而以前在农村,修路要一事一议自己出钱,更别说统一的下水道和排污管道了。”

  很多年前,余连英一家甚至想过花钱买一个城镇户口,但一想到一个户口要花几万元,心里又舍不得。而如今他们没花一分钱就成了绵阳市的城镇人口了,但心里却又有些空落落的。她说:“虽然现在是城里人了,是市民了,但我们养家糊口的土地没了、猪圈没了,以前可以住一个很大的院子,现在只有一块五六十平方米的宅基地,城里人有社保、医保、低保、养老保险,而我们每人每个月只有100多元的生活补贴。”

  “农转非”带来了精神上的满足,远离了建立在猪圈、耕田上的踏实感

  如果说城市化不能使农转非人员直接受惠,那么城市化对于他们来说就没有实质的吸引力,带来的仅仅是农民变市民的精神上的满足。相反,和农村户口一同失去的,是他们的猪圈、耕田以及建立在这些农村特有生活、生产资料基础上的踏实感。

  刘福秀原来是游仙区游仙村5队的农民,现在也已转为城市户口。据她介绍,在失地拆迁之前,家中共有1.6亩耕地,养了1000多只鸡,此外家中还自办了一个220多平方米的养猪场,里面圈养了200多头猪,一年收入高达三四万元。

  刘福秀说,如今耕地没有了、养猪场没有了、也没地方养鸡了,干了一辈子的农活,离开了土地,很难在城里找到能保障生活来源的工作。为维持生计,只有靠丈夫出去打零工,每个月赚400多元钱。而我什么事也没有,只有呆在家里,就像城里的下岗女工。

  在游仙村8队杨发学家中,他告诉笔者,2002年土地被征用以前,家中有6亩多耕地、一个260多平方米的鱼塘。以前仅靠养鱼和种一些经济作物,一年下来家里可以存两三千元钱。而土地被征用后,房子、鱼塘都没有了,自己又不会什么技术,也只能打些零工补贴家用。

  游仙村原党支部书记杨发科说,土地征用之前,游仙村共有10个队,村民3000多人,其中大多数家庭种植经济作物或从事养殖业,家境都还不错,一些家庭年收入甚至可达到数千元。但土地被征用以后,种植业、养殖业都干不了了,还要为修房子背上一大笔债。“虽说离绵阳市城区不远,但我们这些干农活的把式离了土地,很难在城里找到能保障生活来源的工作。”

  没有了土地,村民只能寻找新的生存方式

  为了能在“城里”获得基本的生活保障,一些农转非人员甚至铤而走险,将安全置之度外。例如,甘肃省兰州市大雁滩村有1600多村民,随着近10多年来的工业城建设,政府在征用其土地后,给村民们规划了统一的住宅小区,为每家建了一座两层小楼。但近年来,为了寻找出路,家家户户都开始在楼上增加楼层,有的甚至加到了4层;楼上自住,楼下出租。

  该村村民刘克信说:“在加盖楼房的过程中已经出现过墙体出现裂缝甚至倒塌的事,但由于没有了土地,为了多出几套房子出租,村民们还是不断地加楼层。”

  大雁滩村村委会主任吴茂说,没有了土地,村民只能寻找新的生存方式,但由于缺少文化和技术,加上村集体企业近年来纷纷关门,目前出租房屋成了村民们的主要收入来源,虽然这不是长久之计,却能解燃眉之急。

  (据新华社)

  链接

  “镇保”让离土征地农民受惠

  李蕾

  “镇保”的魅力再一次显现。上海市社会和劳动保障局日前透露,截至目前,今年小城镇社会保险已惠及50多万人,提前完成了年初定下的目标,两年累计突破106万人。

  率先在全国推出的“镇保”制度,使“无地、无业、无保障”的离土农民逐步走出困境。富有弹性的“25%+X”模式,既给了离土农民基本保障,又给了自由选择权。

  “25%”部分由社会统筹;“X”为个人账户,由单位和个人选择参加,归个人所有,多缴多得,充分体现了弹性原则。如果算笔经济账,就会发现“镇保”切切实实地让农民得益。

  按照“镇保”规定,离土农民的养老金与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联系起来,这有别于“农保”与“城保”各自独立的状况,从而为离土农民增加了可观的收入。按照以前的“农保”,离土农民每人每月只能拿到养老金75元左右,而参加“镇保”后,2005年每人每月最低可拿到407元,并可逐年“水涨船高”。同时,按照以前的“农保”,离土农民只能享受养老保险一项内容,而“镇保”则涵盖了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和工伤保险。此外,与“农保”的“个人交纳,集体补贴”政策不同,“镇保”基本社会保险不需要个人交纳,减轻了百姓负担。

  “镇保”不仅为离土农民的生活撑起了“保护伞”,也为青壮年农民的非农就业增强了竞争力。因为已进入“镇保”的失地农民,用人单位可以免缴22%的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而只需缴纳剩余的3%。更灵活的是,如果用人单位仍然愿意为员工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还可与“镇保”累计,进一步提高他们的保障待遇。因此,一些企业纷纷实行“镇保”以调动职工积极性,如浦东新区的一些企业为年龄偏大及特殊工种的职工、对企业贡献较大的职工参加“镇保”。

  不仅如此,新区部分万人千人项目的从业人员也享受到了“镇保”,受益面超过了7000人,目前新区“镇保”参保者已经超过了47000人。

  南汇一位得到实惠的征地养老人员说:“原先每月只有350元的生活补助费、25元的门诊医药费和每年1000元的大病补助费;现在每月有407元的生活费,还加入了农村合作医疗,除此之外,生大病的话,80%的医药费还可报销。”“镇保”的制度保障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征地养老人员,他们纷纷自愿选择加入“镇保”,目前,全市已经有近8万征地养老人员加入了“镇保”。

  (据《解放日报》)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4,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