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卫干:解决药价虚高的关键在流通环节和医院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15:48 新京报 | |||||||||
近日,发改委终于公布了酝酿半年之久的药品降价方案,决定降低22种药品的最高零售价格,共涉及400多个剂型规格,平均降价幅度40%左右,最大降价幅度达到63%,此次降价从10月10日起执行,而这是迄今为止政府先后17次药品降价措施中幅度最大的一次。 与过去历次药品降价风潮相同的是,此次降价方案公布前后,依然只能听到药品生产企业在大吐苦水,埋怨其生存空间被进一步挤占,而医院、药品中间流通环节等药品产业
此次药品降价方案除了规定了这22种药品的降价幅度之外,还出台了几点配套措施:将医院销售22种降价药品的实际加价率严格限制在15%以内、暂停22种药品的集中招标采购、要求医院销售降价药品数量不能因降价而发生明显变化。尽管有着许多与以前不同的地方,但公众能够从中得到多大实惠,还是个未知数。 当前,中国药品行业的游戏规则是生产企业生产出药品后,经过重重流通环节进入医院,并最终由主治医生开出而被消费者所购买。事实上,从进入流通领域开始,经过总经销、省地市药品代理商、医院领导、药剂科主任、医生等环节,药品最终到达消费者手中的时候,零售价早已不知是出厂价的多少倍了。 发改委只有调控药品出厂价与零售价的权力,无论是从发改委的职能范围还是实际能力来说,发改委都无法触动中间流通环节的利益,也解决不了药品进入医院后价格依然大幅上扬的事实。从更广的角度看,医疗产业涉及卫生部、药监局、社保、发改委、财政部、商务部等多个部门利益,个中任何一个部门都没有足够能力来解决整个医疗行业难题。 尽管药品生产企业可以通过将原来的药品重新换包装并申请新药的方式来绕过降价令,但药品生产企业因为监管部门众多,一直是整个药品产业链上的弱势群体,受政策变动影响的程度也最深最广。相形之下,药品流通环节、医院在决定药品价格上的作用要大得多。特别是由于医院直接面对消费者,其在药品价格决定中的作用尤其大。 药品价格虚高难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的整体医疗改革进程,“看病难、看病贵”几乎成为老百姓最普遍的感受。 “看病难”反映的是医院资源过度集中于大城市、集中于少数大医院,而“看病贵”则直面药价虚高这一难题。 在目前的现实条件下,解决药价虚高问题需要多管齐下。首先,在中国医疗整体改革进程下,应该尽快明确医院的性质和医院的发展方向。目前我国的医院属于非盈利性的事业法人单位,普遍“以药养医”,药品销售收入占医院总体收入的比例一般都在50%以上,这会激励医院利用其直接面对消费者的地位通过提高药品价差的方式来增加收入,从而助长了药价虚高难题。可以说,医院是解决药价虚高问题的关键所在,医生吃回扣、开高价药方、打压流通环节利润空间等,无不与医院有关。 其次,有关部门加紧配合,打破药品流通行业利益分配格局,创新更透明更完善的药品流通环节,也将能有效使药价回归合理化。药品流通环节所获得的一元钱的利润,往往需要整个社会4-5元的成本,整体看,继续听任药品流通环节不健康的发展,其弊远大于利。 其实,如果一个已经基本市场化的行业还依然需要政府进行行政定价,那只能说明这个行业的游戏规则需要改变了。 □时卫干(作者系中国社科院博士)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