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防止审计疲劳症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30日 14:21 工人日报天讯在线 | |||||||||
9月28日,国家审计署公布了32个“国字号”部门单位的2004年度预算执行情况。在这份“清单”上,国家体育总局、水利部等单位再次上榜。而查出的主要问题,也是“老面孔”:虚报多领预算资金、转移挪用或挤占财政资金、私设“小金库”…… 对于刮了3年的“审计风暴”,采访时记者感到,公众已从最初的“惊诧”转向慨叹“审计难,处理更难”。不少人在问:为什么一些问题年年出现却得不到解决?为什么有的
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朱维究教授持有同样观点。他说,现在的问题之一是“审计风暴”与问责机制没有很好地衔接。 有人在人民网上发表的文章更为“尖刻”:“苍蝇见光死,老虎打不死”是近年来“审计风暴”面临的最大难题。虽有不少官员丢了乌纱帽,但级别最高的只是司局级。“所涉资金动辄数百亿,却没有高官辞职。” 而更多的反思,直指审计制度安排层面。 “李金华审计长戏称自己是国家财产的‘看门狗’,但只靠一只‘看门狗’恐怕看不住国家所有的财产。”张文春说,“屡审屡犯”已凸显出审计制度的‘软肋’。 审计署一位官员直陈,审计往往只能“拔剑四顾”。审计机关确实拥有一定的处罚权,可以联合司法等部门开展工作,但还是缺少独立性。查其他部门,像查“兄弟”;查上级部门,像查“老板”。审计监督已属不易,何况审计问责? 中国审计学会理事、武汉大学商学院教授廖洪认为,目前的审计体制存在诸多弊端:双重领导体制,透明度差,审计资源配置不合理……必须从审计体制和地位上解决问题。 “屡审屡犯”的尴尬,也暴露出“财政不透明”的问题。 “最根本的,还是财政透明度的问题。政府的收入来自纳税人,纳税人当然有权知道这些钱怎么花。而如今,百姓并不清楚预算是怎么编制的、资金用在了什么地方,对政府开支的监督还很不够。”张文春说,缺乏公众监督就免不了暗箱操作。 “我们敢于公布自身存在的问题,政府部门的信息更加公开了,这些都是好事。但必须尽快建立合理的机制和制度来堵塞漏洞,才能从源头上根治痼疾。”张文春提醒,“屡审屡犯”将导致一些部门的“问题麻痹症”加剧,而公众也会产生“审计疲劳症”,甚至对部分政府部门的公信度产生怀疑。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