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保庆为何声明自己要退了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9月06日 09:50 新华网 | |
彭联联/文 在8月29日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副部长张保庆点名批评了执行助学贷款政策不力的8个省(市、自治区),同时对一些地方教育投资不足予以痛斥。在此过程中,张副部长说:反正我也要退(休)了(据9月5日《瞭望东方周刊》)。 个人退休与新闻发布会主题无关,张副部长何以要将其“广而告之”? 过去,政府部门的新闻发布会大多有严格的程序,发布的内容也经过了字斟句酌,发言人只是充当“二传手”。可在这次新闻发布会上,张保庆情不自禁地即席发言,尽显个性部长本色, 训斥连珠炮似地打向地方政府、高校和银行,使发布会突然“转向”(来源同上)。他在打破官场“潜规则”的同时,自然也得罪了一些部门和地方政府的官员。 按照官场潜规则,官员行事说话讲究含蓄、委婉,多栽花少栽刺,即使要在公共场所批评他人,也只是以“个别地”、“极少数人”这些词语点到为止。大家保持一团和气,用一句广告词来说就是“你好我也好”,只有这样才能仕途顺畅,步步高升。张保庆当然懂得这些潜规则,也清楚破坏这些规则就会得罪一些人,影响仕途。他声明自己“要退了“,就是告诉在场的记者:我“要退了”,所以不怕得罪人。 就教育部门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很多,如 助学贷款、乱收费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首先就要弄清楚这些问题的症结所在;而弄清楚了症结所在,就要开诚布公地指出来,并让公众督促解决,否则问题依然不能得到快速彻底的解决。所以,官员与官员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的批评与自我批评就非常必要,而且这种批评越直截了当就越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如果官员为了自己的“前途“,都不敢讲实话、真话,损害的只能是公众利益,影响的是政府形象。官员对社会问题和政府失误的指责和批评需要等到“反正要退了”,这是正直者的不幸,更是社会的悲哀。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