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正文
 

资产评估之结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2日 15:22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孙 铭

  北京报道

  国家审计署的报告揭开了资产公司低价处置不良资产的冰山一角。本次审计共发现资产处置过程中违规和不规范问题272.15亿元。主要表现在,评估、拍卖环节管理不严,走

过场,有的甚至虚假操作,故意低价处置。

  截至2004年末,四家资产管理公司累计处置不良资产6750亿元。如果低价处置不良资产的问题无法有效得到遏制,国有资产流失的数量无疑是惊人的。

  评估难题

  在表面看来,资产管理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时,程序上似乎是无可挑剔的:首先是评估,然后拍卖,发布处置公告和举行拍卖会,但在这个看似严密的处置程序中国有资产还是大量流失了。问题到底出在什么地方?

  “在资产管理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过程中,需要面对许多技术和制度上的困难和束缚,其中评估和定价就是不良资产处置必须解决的核心难题。”长城资产管理公司评估部总经理程凤朝认为。

  他分析说,由于不良资产具有资料不足、债务人不配合和法律瑕疵等特征,使得资产评估三大基本方法(市场法、收益法、成本法)在不良资产内在价值评估的应用上面临极大的困难。一般来讲,不良资产的内在价值(或者说可回收价值)主要是通过分析债务人的偿还能力和资产状况获得,或者通过市场资料的比较直接确定。但是,目前尚没有一种完全通用的评估方法来评估不良资产的价值,必须根据不良资产的实际状况,分类确定不良资产的评估方法和思路。

  正是由于评估方法面临的难题,给资产管理公司低价处置不良资产留下了随意操作的空间。以审计署查处的广东南海“裕东龙”案为例,该资产130亩土地的基准价为每亩34万元,拍卖评估价却为每亩11.63万元,而实际成交价每亩仅5万元。南海裕东龙有限公司购买上述土地后,为取得抵押贷款重新委托评估,评估价为6523万元,是拍卖评估价的4倍多、拍卖成交价的10倍多。

  由于对不良资产的评估极为困难,而且评估价也很难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一些地区就用市场来发现不良资产的真实价值,台湾的经验也证实了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曾在台湾创办资产管理的联华控股董事局主席胡定吾认为,台湾在不良资产处置招标中,一般都会有很多机构参与竞争,这样不良资产的价值就会在竞争中得以发现。

  然而,在中国内地,许多类似的拍卖会却成了资产公司低价处置不良资产所设置的幌子。在广东“裕东龙”案中,信达资产管理公司长沙办事处先收取南海裕东龙有限公司的价款,然后才进行评估、发布处置公告和举行拍卖会,而南海裕东龙有限公司是唯一的竞拍人。

  “如果买家不足,不良资产的转让在没有竞争的条件下进行,效率肯定是低下的。因此,要允许有资格的买家进入不良资产交易市场,形成买家竞争的格局。”经济学家厉以宁认为。

  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审计署暴露出来的问题,也促使人们对资产管理公司的制度缺陷进行反思。

  在6月28日至29日举行的中国不良资产处置国际研讨会上,许多参与研讨的嘉宾对资产管理公司的治理结构颇为担忧。目前四大资产管理公司都是国有独资一种产权形式,公司治理结构的制衡机制无从谈起。不少人认为,虽然资产管理公司要受银监会的业务监管,受财政部作为所有者的监管,还受本单位监事会的监管,但资产管理公司实际上受到的监管不力,约束机制也不健全。

  德意志银行大中华区直接投资部总裁Weisberg认为,中国金融领域的决策者和监管者当前面临的一大任务就是要将资产管理公司转变成以市场为导向的金融机构,使之能够成为有竞争力的企业,能够凭借自身的实力独当一面。在这个转型过程中,最基本的一步就是,要确立一个为股东盈利的经营模式和与盈利模式相匹配的公司治理。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在我国是一个新生事物,法律法规建设滞后,无论是运行机制,还是各项规章制度,都需要在实践中进行不断地探索和研究,逐步建立、逐步完善。”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总裁汪兴益告诉记者。

  他认为,目前资产管理公司正处于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即将结束,商业化收购、管理和处置不良资产工作已经开始的时期,加强内部基础管理,防范内部风险的工作每时每刻都不能放松。长城公司将对审计出来的问题进行全面分析和研究,从中找出这些问题发生反映在机制上、制度上的欠缺,找出内部管理手段的欠缺,进一步加强内部管理,尤其是要结合向商业化转轨的客观需要,按照市场主体的客观要求,进一步加大内部审计力度。

  德意志银行的Weisberg建议,中国的资产管理公司应该在以下四方面改进公司治理。第一,在商业化收购中,利用中介机构的定价服务,避免人为干扰;第二,在资产处置时,必须采用透明的、以市场为主导的方式;第三,资产公司要实施强有力的考核机制;第四,资产管理公司还必须采用国际标准和技术。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栏目。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