乒乓女王邓亚萍的新事业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22日 16:22 经济观察报 | ||||||||
-本报记者 李孜 北京报道 在《财富》论坛体育圆桌会议上,邓亚萍成为最受关注的发言嘉宾,这与她的传奇经历有关。 5岁,邓亚萍开始举着乒乓球拍打球;9岁,她进入专业队,从此以乒乓球为全部生活
15岁,她进入国家队,从那时起,她的肩膀要承载整个国家的目光; 16岁,她夺得首个世界冠军,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到24岁退役时,她共获得14个世界冠军头衔和4枚奥运会金牌,那是她用大刀阔斧和快速凶猛的打法打下的“邓亚萍时代”; 她进入清华大学读书,然后是诺丁汉大学、剑桥大学,同期还担任过国际奥委会运动员委员会委员、国际奥委会体育与环境委员会委员,那段经历让她的视野更加开阔,让她认识到中国体育的强大不应该只在运动成绩层面; 2003年,她进入北京奥组委市场部做市场开发工作,她说,加入奥组委,就是希望通过个人的学识和影响,为北京奥运尽绵薄之力; 2004年11月,她调任国家体育总局体育器材装备中心主任助理,主管中国体育代表团的招商工作。这时,她已经是一个干练文雅的体育官员,对于中国体育经济,中国体育产业化,中国体育的发展方向,她侃侃而谈。 现在出现在记者面前的邓亚萍始终面带微笑,不慌不忙,那是一种经历过大风大浪之后的淡定从容。当运动员时,小小的乒乓球桌就是她的整个世界;脱下战袍后,每走一步都很艰难。她说:“我也在问自己,为什么遇到那么多困难之后,还能咬牙坚持下来。我想,一方面是性格的原因,另一方面,是因为我代表中国,不能丢中国人的脸。” 访谈 目标明确的转型过程 经济观察报:从运动员到官员,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邓亚萍:当运动员时只需要做自己的事,“咣咣咣”打好自己的球就行了,现在不一样了,你得去沟通、去理解、去平衡。以我在国际奥委会的工作为例,每个人都有不同的背景,都带有很强的观点,所以当时更多的工作是协调。你制定的政策不能有利于某个国家,要有利于绝大多数国家,这个委员会里,理解是非常重要的。 经济观察报:您现在的转型非常成功,有没有遇到什么困难? 邓亚萍:当运动员时什么事情都不用考虑,退役以后的生活和原来有很大的转变。对许多运动员来说,当生活成为习惯后,要让他坐下来读书,他是坐不住的。他没有主动性,或者说没有紧迫感,其实运动员不怕吃苦,这些苦他们是可以忍受的。但是很多运动员很茫然,不知道退役以后要干什么。 经济观察报:那您呢?从运动员到学生,再从国际奥委会到奥组委,再到现在的装备中心,您是怎么经历过来的? 邓亚萍:我觉得我的目的性很强。一开始学英文是因为当时在国际奥委会工作,你必须和别人说话,我当时要工作,要用,压力明摆着,因为我是代表着整个国家。而当我过了语言关后,又面临一个问题,说什么。因为你要在委员会中站住脚,必须提出一些别人所认同的见地,必须有更多的知识来支撑。我能走到今天,就是我的目的性很强,我知道要做什么,做的时候遇到问题再来学,不同的时期有不同的目的。 经济观察报:有没有一个最主要的目标? 邓亚萍:有时候人虽然可以看得很远,有很大的目标,但当你真正走上轨道,你会开始调整心态,可是目标不能放弃。你一定需要一个集体,一个团队来互相支持。你刚刚提到目标是什么,我认为是推动整个中国体育的发展,这不只是指运动成绩。 中国运动员价值没有被完全开发 经济观察报:您说过运动员在体育竞技中是主角,是核心,那么您认为在商业开发中,运动员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 邓亚萍:在商业开发中,运动员就像演员。在体育明星身上,更多是一种精神上的东西,他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演艺明星产生的过程不一定是公平的,但运动员不管出生于什么样的家庭,不管拥有什么样的肤色,不管国度、信仰,如果想拿冠军,只有自己努力,不管你是王子还是公主。在中国,绝大多数体育明星都来自普通家庭,这一点对人们,对青少年的影响是巨大的。 所以对于体育明星的商业开发,应深层次地挖掘而非浅层次地包装。但怎么样把这些无形的价值转变成有形的价值呢?我们需要更多更成熟的商业模型,需要有经验的策划人员来帮助策划。 经济观察报:目前,我国对于体育明星的商业开发还远远不够,您认为这主要是什么原因? 邓亚萍:这并不是因为我们运动员的价值低,而是我们的商业模式和企业的挖掘还不够;另外,中国体育市场化的时间还很短;再一点,中国的体育体制也与国外不一样。 经济观察报:运动员的归属权是许多人讨论的一个热点。 邓亚萍:现在成名的大部分体育明星都是国家培养的,在取得商业回报时,国家拿大头,我认为是毫无疑问的。当然现在已经有所改变,比如在业余体校这一环节,国家的专项拨款没那么多了,更多地由体校自负盈亏,在这种情况下,有些项目是需要由运动员的家里掏钱的。 我们的体育部门也开始遇到一些类似的问题,也在制定一些政策。当年我们打公开赛拿奖金,一定是国家拿大头,我们只拿20%,现在应该是一半对一半了。 对于运动员来说,我认为他们不能过多考虑个人的东西,因为没有集体,没有国家体制是没有个人成绩的。体育管理部门则要看到运动员的价值,要注意合理分配,才能来激励更多的年轻运动员从事竞技体育运动。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怎样更合理地分配,会有一些更好的方法出台。但不管怎样,我们与西方国家还是不一样的。 经济观察报:许多人认为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临近,中国的体育经济正迎来一个飞速发展的时期,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邓亚萍:毫无疑问,中国的体育正迎来一个非常好的发展机会,就看我们怎么把握住这个机会了,我们要争取在体育产业和体育市场取得突破。 有关部门现正重点抓运动成绩,这是可以理解的,我们讲天时地利人和,从历史上看,主办国都会创造最好的运动成绩。但同时,我们要尽快关注、研究这个巨大的商机。 经济观察报:您认为中国的企业在体育产业中的表现怎么样? 邓亚萍:在体育营销中,中国企业的做法和外国的很不一样。那些知名的外国企业更理解体育,能更好地运用他们所掌握的权利。中国尽管有些企业在以往也从事过体育营销,但到现在都没能很好地利用手中的权利。很多人认为拿到权利就可以了,事实上拿到权利只是第一步,接下来要考虑怎么更深层地利用手中的权利,为产品宣传和品牌提升做贡献。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