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合资保险公司:不同身份中方股东演绎不同故事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1月05日 03:08 理财周报
理财周报记者 姜欣蔚/文 相较外方股东多为保险公司不同,合资保险公司中方股东身份略显“复杂”。按照经营范围不同,中方股东有保险类企业、金融企业、大型国企等,这些 经营范围大相径庭的中国企业,与“嫁入”中国的合资对象,正在上演不同的“家庭故事”。 出资方变身团险客户助力不小 2005年1月,中英人寿率先取得合资保险团单,客户来自中方股东中粮集团。两个月后,中意人寿签下出资方中石油天然气集团保费高达200亿元的团险大单,从而一跃成为保费规模最大的合资寿险公司,引发了2005年保险行业的一场地震。 此后,关于合资保险公司欲将中方股东变成团险客户的传闻亦是不断。北京大学保险与社会保障研究中心研究员王国军教授认为,国外保险巨头当初找这些大型国企合作,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想先把他们的团险做下来,赚取一个开门红。 合资保险公司将国企大股东发展为团险客户,似乎并非外界想象的那样光鲜。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理财周报记者,中意人寿那份来自中方股东的巨额团险保单不过是“看上去很美”,它所带来的结果是保费规模好看了,但是公司却难以从中获利,“这种合作方式其实就像以前单位为自己职工办餐厅,盈利的不多”。 除去“肥水不流外人田”的团单合作,几年来中德安联、恒安标准、光大永明、信诚等保险公司发展迅速,出资双方均相得益彰。业内人士表示,对光大集团、中信集团等大型企业来说,参股成立合资保险公司只是进一步扩展集团的金融业务链条。合资保险公司也仅是其业务链条中的一环,所以他们不会在这方面投放太多精力。如此一来,外资股东在经营上就享有较大自主权,所以双方合作起来也比较愉快。 入资容易抽身难 与上述皆大欢喜的合作相比,中途打退堂鼓的也不在少数。 正在赶往上市路上的太平洋保险,拟出让所持有的太平洋安泰股份,以避免与旗下太平洋人寿同室操戈的局面。据北京银行董事长闫冰竹日前向媒体透露,正在洽谈收购这部分股权。 太平洋安泰的遭遇已有前车之鉴,2003年底,中国人寿在赴港上市时表示,在联交所上市后3年内,出售其在中保康联的所有权益给第三方或者采用任何其他方式消除中保康联与中国人寿的任何竞争。如今3年期限已过,由于价格问题始终未能谈拢,中国人寿还是未能顺利甩开这个包袱。 以首都国际机场欲退出中美大都会为代表,反映了另一部分中方出资者的心态。“对寿险行业5到8年预亏期缺乏耐心,或盈利未达到预期,往往是中方股东萌生退意的主要原因。”王国军分析。 除了中方打退堂鼓,也有外方变卦。2006年,恒康天安外资股东欲撤资。原因是中宏保险外资股东加拿大宏利集团收购了恒康天安外资股东美国恒康人寿,造成宏利集团在中国持有两家寿险公司股权。由于当初宏利集团与中化集团合作时签有排他性条款,不得不舍弃业务规模相对偏弱的恒康天安。 某合资保险公司北京分公司总经理表示,外资与中资公司合作是想借力尽快融入中国市场,中资联手外资公司则是想借鉴对方经营和管理理念。但大家显然没有预想到日后的麻烦。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