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国开行商业化冲击波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8日 02:04 经济观察报
本报特约撰稿人 姚佳琳/文 近期召开的全国金融工作会议将“继续深化国有银行改革,加快建设现代银行制度”放在了“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要抓的六项工作之首,并特别指出要“按照分类指导、‘一行一策’的原则,推进政策性银行改革。首先推进国家开发银行改革,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主要从事中长期业务”。于是,国家开发银行(以下简称国开行)再次肩负着国家金融体系改革的重任,站在了风口浪尖。 自1994年成立以来,国开行作为政府的开发性机构,在关系国家经济发展命脉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支柱产业重大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发挥了长期融资领域主力银行的作用。 然而,在近几年的发展中,国开行也出现了政策性业务、商业性业务混淆的问题。于是,关于其重新定位的讨论也相伴而生。而此次金融工作会议终于在此事上有了明确的说法,那就是“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 但是,商业化对于国家开发银行来说并非易事。对于一家不能开展存款业务的商业银行来说,主要的负债业务只能是发行债券。而商业化恰恰对国开行的发债会产生严重的影响。 长期以来,国开行在银行间市场持续地发行金融债券,稳居第三大发债体地位(仅次于中国人民银行和财政部)。 成功的债券发行首先得益于其政策性银行地位。国开行债券的准政府信用首先保证了其旺盛的需求,毕竟谁也不想购买那些可能出问题的债券;其次保证了国开行能以较低的成本融得资金。 随着其商业化改革的开展,这样的优势地位有丧失的可能。 真正的商业化意味着自负盈亏。不言而喻,这样的机构有破产的可能,其债券自然就有违约的可能。于是国开行债将不再是受机构追捧的“香饽饽”,其发行规模可能不能保持,发行成本更可能升高。 这将是商业化的国开行需要解决的第一个问题,但绝非惟一的问题。 更麻烦的问题是,已经发行但尚未到期兑付的存量债券。据统计,截至2006年底,国开行人民币债券存量达到18319.03亿元,其中商业银行共持有了12926.64亿元,占比超过70%。 假设商业化后,国开行平均融资成本增加20BP(基点,债券收益率单位,相当于1%的1%),存量部分平均久期(债权人在收到债务人支付的本金和利息前平均需要等待的时间)为5年。如果不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接近两万亿的债券将会因为国开行的商业化而贬值1%,也就是近两百亿元。 这些损失将由其持有者(主要是商业银行)来承担。同时,根据银监会的规定,在计算商业银行资本充足率时,其持有的“我国其他商业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20%”,而其持有的“我国政策性银行债权的风险权重为0%”。这样一来,仅仅由于国开行的商业化,商业银行体系就会因为持有的国开行债券而需要增加约200亿元的资本。 当然,这一切都是在不采取任何措施下的理论推导。 但是能采取什么措施呢?一个可能的办法是由财政部或其他政府机构对其债券进行担保,从而继续提供准政府的信用。但是,这样一个在筹资上享受政府补贴的机构究竟能不能“全面推行商业化运作”,这是值得怀疑的。 另外一个办法是,用新老划断的办法,之前发行的债券由政府担保,而之后新发债券则明确为商业银行债券。这样可以基本解决存量债券问题,然而如前所述,商业化的国开行今后将面临更为困难的融资环境。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