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国忠:在周期性繁荣之外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10日 10:17 《环球企业家》杂志 | |||||||||
在周期性繁荣之外 文 谢国忠 摩根士丹利亚太区首席经济学家 留住全球化的果实
过去三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达到10%,印度年均GDP增长超过8%,在同一时期,全球经济也经历着十年来最快的增长,年均增长超过4.5%。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令生产力突飞猛进,令全球经济史无前例地爆炸性增长。中国和印度不断成长为全球一体化的中心,同时成功利用全球化的果实点燃本国经济增长的引擎。 如何在全球化中获益,中国和印度采取了两种不同的方式。中国沿袭了传统的“固定资产投资—出口增长—再投资”的东亚模式,资本规模的扩张与出口同步攀升,让国内经济避免受到高通胀之害,只是在全球平均通胀水平之上浮动些许。事实上,中国的通胀率低于2%,而过去三年每年出口增速是33%。 在贸易方面印度也获得了突破。2002年到2005年,出口每年增长25%,这之前的十年年增长是10.5%。不过,出口在印度GDP中的比重远远低于中国。2005年,印度GDP中出口只占到19.5%,而中国这个数字是38%。因此它在出口方面的高速增长并不是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利用灵活的金融市场机制吸引外国资本才是印度经济增长加速的主要原因。 受益于国外资本的流入在相当程度上盘活了资本市场,消费信贷给印度经济的繁荣提供了强有力的消费之锚。从2002年到2005年,印度的信贷每年增长25%,而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只有19%。相比下来,中国的信贷增长了17%,固定资产投资在同时期增长了27%,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的比重比印度高了1/3。 印度增长模式比东亚模式更接近盎格鲁-萨克逊模式,2005年印度亏损的经常项目差额相当于GDP的1.7%,在2003年这个数字还只是GDP的1.5%。中国的经常账户顺差2005年为GDP贡献了7.2%,2003年是2.8%。 尽管印度和中国的经济增长模式不同,但是都捕捉到了全球化浪潮的机会。和中国一样,印度凭借低成本在一些低端产业中获益颇多。但是随着生产链条在未来几年内变得完整,这些低端产业将会消失,从全球化中获得的优势将会减弱。如何在现在的繁荣之外保持生产力的快速增长成为印度经济最大的挑战。 需要清除的刺 现在,中国和印度似乎都主张在摸索中解决迫在眉睫的威胁到经济增长的问题。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时候不注意长期影响是一个全球普遍的现象。最好的佐证就是即使经济史早就教会我们大规模的经济危机是因为资产负债表的过分扩张造成的,但所有的央行几乎都对资产负债表缺乏足够考虑。在这一点上,中国和印度也出现了同样状况。 “印度的情况” 在未来两年中,印度经济增长最大的障碍来自它破败的基础设施。为解决这个问题,印度需要更加灵活的运用资金让它配置的更有效率,同时采用直接的执行力来发展基础设施,这需要一个更加强势的政府。目前印度的政体是政治联盟的形式,很难产生强有力的政府。但既然印度在过去3年内能够取得高增长,即便基础设施非常破败,同样的希望在未来两年仍然继续存在。 另一个挑战是印度还存在资本泡沫破灭的风险,因为银行利率太低,资本出于升值的需要推高印度的楼市和股市,这两个市场价格一直飙升,居高不下。在低利率的环境中,有两个最重要的因素:外国资本的不断流入和进口竞争力的提高,使通胀一直保持较低的水平。 然而,这两点都寿命有限,难以长期为继。 首先,国外资本流入是金融全球化的组成部分之一,他们的胃口越大风险也就越高。全球化带来低通胀和强流动性,兴奋的表面下掩盖着高风险。随着全球化的规则和流动性条件逐渐成型,在同样条件下,钱不会像期待的那样冲进印度。 其次,进口竞争能力的增强会要求当地生产者接受更低的价格,在低通胀的印度,像世界上其他地方一样,是在低端产业上获得全球化的好处。如果生产方面要提高价格,进口不会再像以前那么积极。 灵活而富有弹性的资本市场能够吸纳大量低成本的资金,鼓励更多的投资,这可能正是印度超越历史趋势增长的原因。为防备泡沫破灭,正确的措施是逐步提高利率水平来维持资金成本。不过,政府更愿意“保持尽可能快的增长”,不愿意采用先发制人的措施。 经济规模的扩大也是印度生产力增长的原因之一,能够抵消外资流入减弱的影响,而且保持经济增长。特别是印度现代化的消费部门加速生产能力的提高,因此印度需要建设支持现代化后台部门的交通体系,和调整基础设施建设支持大规模生产能力。 我们认为下面三个步骤能够令印度在周期性繁荣之后继续加速增长: ◆立法执行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目前混乱的规章制度,加快土地审批的速度。 ◆ 在沿海没有任何土地所有权纠纷的地区建立几个经济特区,这些经济特区能够执行它们自己的规章制度和行政机制。(现在的经济特区是以出口生产的税收特别优惠为基础的,这不足以领导新城市革命,印度加速城市化是必须的。) ◆出售国有资产,启动一个1000亿美元的基础设施项目,作为印度现代化的核心工程。 “中国的情况” ◆中国遇到的问题和印度完全不同。中国最棘手的问题是消费不足。家庭消费只占到GDP的40%,按任何标准来看,都属于极低的水平。过度依赖投资和出口让中国经济成为全球化链条中脆弱的一环。 ◆因为消费不足和外资投机人民币升值带来流动性过剩,流动性过剩又造成地产价格的飞速上涨。楼市猛涨又带来消费问题的进一步恶化,逐步上升的生活成本让中国的家庭更加不敢花钱。流通性的持续过剩又反馈到地产市场,经济陷入一种动态失衡。 ◆中国的周期性危机和结构性失衡是同一个问题,除非中国能够解决失衡的问题,否则就可能同时承受巨大的货币升值压力和通货紧缩风险。中国需要改革,其实做起来也不难,就是中国要找到办法让每个家庭拥有更多的钱。 ◆ 中国政府拥有土地、自然资源和垄断企业等财富,这些资产不会体现在家庭的资产负债表上,政府的财富应该转换到家庭单位中。 ◆工资的增长应该与生产力的增长保持同步,工会应该能够帮助工人获得更多的工资。 ◆ 教育、医疗和购房三方面支出持续上升,引起储蓄率进一步上升和消费衰减。尽管彻底解决这三方面问题很复杂,但可以从某些容易解决的方面入手。例如仿效新加坡建立公共廉租屋制度,增加金融方面运作能力让医疗和教育基金增值等。 做正确的事情是很难的 尽管我们能够讨论中国和印度应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但对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是了解政策是怎么规定的,及资本市场在短期内将如何运作。 印度将会试着让它的利率尽可能的保持在一个足够低的水平,用来推动外资在资本市场的增长,为低利率造成的经常项目赤字提供资金,允许货币升值控制通胀水平。简而言之,印度可能采取的政策是鼓励资本泡沫的扩张而不是控制。 另一方面,我们希望中国能够调整信贷规模,调控房地产市场。但政府不会希望信贷和房地产方面瞬间冷却。人民币可能以每年2-3%的速度缓慢升值,这种渐进式升值将助长流通性人为过剩,地产市场和股市人为操纵性的增加。 在好的环境里,“做正确的事情”是非常难的。尤其是在中印经济繁荣的时候就更加困难,改革常常是在困难的时候发生。只有当现在的周期冷却,中国和印度经济增长失去动力时,政府可能才会启动必须的改革措施。(本刊记者冯桔翻译)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