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战略高科技能有效带动国家整个科技水平的发展与提升;
·创新意味着使命感、责任感;
·欧美航天队伍都已出现老龄化
主讲嘉宾:原民辉 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从创新来说,国家把航天作为带动国家整个科技发展的产业,将其置于非常重要的地位。这包括两个层面的考虑,一是国家安全的需要;另一个是国家科技的需要。美国最近提出了5个优先发展的创新领域,其中之一也是航天。
我们国家对航天的高度重视,实际上也是对高尖端技术的重视。这些年,国家制定了16个国家级重大科研项目,有三个半是航天项目。所以国家让航天发挥我国高技术的带动作用,也是基于这样的考虑。
美国去年发表的《国家航天安全战略》中提到:首先,航天事业的创新对社会、人民的生活、科技的进步带来的作用是不可替代的。第二,航天作为美国领先于世界的领域,他能够激发美国民族创新精神。
1986年,时任美国总统里根提出星球大战计划,当时我们的许多科学家看了之后感觉到非常震撼。觉得美国太先进了,按照中国当时80年代的水平,差距很大,将落后美国很多年。所以专家们非常着急,包括我们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的副院长,共有四位院士给邓小平写信,希望加快发展中国航天,要追踪美国星球大战计划。
虽然星球大战计划由于过于庞大而未能实现,但其本身有效带动了美国整个科技的发展。包括美国现在的GPS、互联网,最早源于美国国网系统,由太空技术转移而来,形成了我们现在信息化技术的发展。由科技,特别是航天这种战略高科技带动国家整个技术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
对航天人来讲,也是赋予了我们这样一种责任。对于航天科技集团而言,因为军工体制,其科技创新主要由航天科工集团来承担,我们责无旁贷。中央已经下任务,航天作为代表要在在国家创新领域里起到表率作用,要有原创性的成果。
再一个,国际的封锁,特别在核心关键技术上,我们很难去获得国外的技术支持,完全是靠独立自主,自力更生,靠创新。当然我们也充分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方法。
最近几年,美国也有所转型。尤其是奥巴马上台后,调整了美国的航天战略,终止航天飞机和暂停飞船研制。但是美国要保持航天工业的竞争力,也要扶持民族工业的发展。今年5月美国私营的空间探索技术公司(简称:SpaceX)开发了“龙飞船”,这是人类向国际空间站发射的首艘商业飞船。参与“龙飞船”项目的科学家都是从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退下来的,SpaceX公司1800名员工也是这样一个核心队伍。从这个队伍来说它技术上并没有什么创新,但是美国从国家体制上做了重大的调整。包括通过NASA给SpaceX注入项目来扶持这个公司。他是靠项目扶持,不是靠国家给的经费来支持。所以从模式上是一种创新,同时也激励民企更多参与到国家这种重大的项目。原来这种项目都是由NASA来主导,如今NASA能够集中力量搞其他项目,如好奇号火星探测。这也是一种综合创新。
创新也意味着使命感、责任感。所以我们吸引了国内大量优秀的青年,投入到航天领域。再次,我们各种航天任务现在非常重。除了国家重大的专项以外,还有航天重大专项,这么多的重大专项,给创新人才集中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沃土。
社会主义的优势就是集中力量办大事,可以调动全国各个部门的优势,集合各方创新力量。主体项目肯定是航天,但是这项任务最终的完成,可能是企业。在任务从布置到完成、到验收过程中,都需要大家共同的创新。其次,航天本身这些年的传统,好多都是技术。我看到我的N多前辈,他们是如何去攻关的。这种继承也我们获得了一个坚实的创新基础。不是说你想创新就能够创新,航天工程更多强调的是系统性,要保障最多的成果。所以也不能靠单个创新来实现。可能在美国没有这样的概念,但我们有。我们集聚力量来技术创新,在有了技术以后,再向产品转化,向工程转化。
当然在这个过程,目前国内人才的配备和培养都很不错,使得航天队伍呈现一个非常好的趋势,大家都说航天队伍是“60后是核心,70后是骨干,80后挑大梁”,美国人现在很羡慕我们,他们已经开始出现队伍的老龄化,后续发展面临着很大的问题。欧洲就更老龄化了,所以他们都很羡慕中国。 (本刊记者刘艳涛根据论坛发言录音记录整理而成,有编辑,未经本人审定)
相关组文
主讲嘉宾:
唐方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保民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孙东升(微博)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符志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与质量部部长
原民辉 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对话嘉宾:
田京海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
郭哲 科技部高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季卫国 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
陈江涛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云 中国移动(微博)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
彭晓光 《环球财经》副社长、出品人
苏哲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轻太阳能公司总经理
周景勤 中国职业经理协会副会长、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赵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苏光明 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司长
陈宝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白益民 白益民产业研究所所长、环球财经编委
张捷 《环球财经》副总编辑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