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创新战略拨动了美国的神经,证明我们的路子走对了;
·我们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组织的大规模集成技术创新功不可没;
·政府支持企业的模式方式要不断创新;
·政府的创新政策要更加体现开放创新的需要,具有更强的网络化效用;
·企业创新力体现在三方面:动力、能力与魄力
对话嘉宾:郭哲 科技部高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国有企业是中国独特的一个经济主体,也在国家创新系统中具有独特作用,是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之路的重要力量 。
政府应该在支持创新,特别在支持企业创新发挥更大作用。对于这一点,不光是在科技,在整个经济领域上的争议都比较多,持自由资本主义观点的人对此持反对态度,他们认为在竞争前的技术政府可以支持,其他创新环节不要支持。这种对创新的理解是比较片面、比较简单的。
我们看一下,即使是美国这样高度宣扬自由市场的国家,政府在上世纪80年代到现在这几十年里,对创新特别是企业创新支持的深度和力度在前所未有扩大。这主要体现在美国政府出台了一些代表国家意见的政策,特别是法律,在投入的重点和倾向上都非常明显。国内有些学者及舆论对此视而不见,或者没有注意到,一直觉得美国企业是自己在做,而政府的作用完全被低估了。
我国政府在支持企业方面,从国家意志层面上,提出了自主创新战略,到2020年建设创新型国家的目标 ,引起了美国等西方发达国家的强烈关注。在中美战略对话中,自主创新包括我们的创新政策一直是对话的焦点,这是史无前例的。这说明我们拨动了美国的神经,说明我们的路子选对了。
我们为什么能够拨动美国神经?这与我们这些年在自主创新上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包括国有企业在内的创新主体所起到的作用引起国际上高度关注是分不开的。
去年,美国能源部长朱棣文在演讲中大篇幅来论述中国在7个领域的创新应该引起美国的高度重视,其中就包括我们的高速铁路、智能电网、新能源特别是绿色技术、光伏及新能源汽车等。他们认为中国政府对这些新领域的支持力度空前地大,引起了他们的警觉。我们的国有企业,特别是央企组织的大规模集成性技术创新功不可没。如果没有强大的资源整合能力,仅仅依赖我们强大的国内市场优势,是不可能完成的。实现发展方式转变 ,核心和关键 还是要发挥企业的创新主体作用。我们要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精神,支持企业 持续提高创新能力。
与此同时,政府支持企业的模式方式要不断创新。要把对创新的投入作为战略性投入 ,该政府承担的投入必须要做。特别是在企业 创新支持方面,政府的政策空间还很大。我们必须加大对基础研究和前沿技术、具有良好商业化前景技术的支持,需要动员优势科研力量,包括大学、科学院等部门的研究力量。也要注重发挥大型企业集团在这方面的作用。比如具备足够力量的企业集团如中国移动(微博)等,不仅仅本着民族负责的精神来自主创新,而是要为企业创新发展自主创新,因为没一个通信市场像中国这样有潜力,对创新有这么大的拉动作用。还包括建立政府引导基金,借鉴国际成熟模式,让政府资金起到四两拨千斤的作用,吸引大批的社会资本投入到创新。
再则,政府的创新政策需要有更加开放、更加网络化的效用。我们以前对创新的认识更多是体现在线性方式上。比如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开发,走出实验室,然后被企业所采纳,然后变成产品,这是完成一个创新的线性过程。后来大家觉得不对,包括熊彼特对创新的认识不断深化,发现创新是一个理论反馈的循环过程。到后来再加上制度文化等考虑,形成创新系统。
企业在创新系统中是一个主体,企业的创新力应该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个是动力,这是它最原始的基础。第二个就是能力,有了动力以后就要有整合资源的能力,包括整合企业集团里的资源,还要整合国内的资源,甚至国际资源。第三个就是魄力。熊彼特在讲企业家精神,这是企业创新最为关键的一个因素。
在我们国有企业发展中,怎样把这几个能力贯穿起来,系统设计我们现代企业管理制度,必须再次进行深刻变革,包括对领导班子的考核评价。就像我们原来对待经济指标,特别注重GDP,而忽略了内生发展指标,现在需要纠偏,这可能对企业的自主创新特别是国企产生关键的影响。
政府的创新政策,要不断丰富形成一个网络化的政策,全方位支持企业创新。包括促进企业与公共科研机构的紧密联系,公共科技投入对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和及时响应,推动产业联盟和创新平台的健康发展等。其实是不分民企,不分国企,只要在本土的企业,甚至包括跨国企业,都应该是政府所关注、支持的对象。因为核心目的就是使我们国家、这片土地的经济增长速度要上去,发展水平要提高。企业如果能够承担这样的使命,就应该得到政策的扶持。 (本刊记者林鹰根据论坛发言整理)
相关组文
主讲嘉宾:
唐方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保民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孙东升(微博)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符志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与质量部部长
原民辉 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对话嘉宾:
田京海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
郭哲 科技部高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季卫国 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
陈江涛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云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
彭晓光 《环球财经》副社长、出品人
苏哲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轻太阳能公司总经理
周景勤 中国职业经理协会副会长、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赵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苏光明 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司长
陈宝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白益民 白益民产业研究所所长、环球财经编委
张捷 《环球财经》副总编辑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