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创新存在认识误区;
·技术创新靠的不一定是金钱激励;
·真正的创新必须能够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六个因素制约中国创新
主讲嘉宾:符志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与质量部部长
大型国有企业承担着我国创新的重任,航空航天领域更是如此。我来自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在这里首先介绍一下我国航天在这些年通过自主研发走过的创新历程,同时也分享一下对创新的实质和内涵的感受。
技术创新需明确概念
首先,我们说到创新,往往指的是技术创新,这也是我们企业发展的根本。当然,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也很重要,是实现技术创新的保证。
技术创新里最重要的是核心技术创新。多年来,我们国有企业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上:攻克核心技术。那么,什么是核心技术?很多企业都说自己有核心技术,真正衡量起来,拥有核心技术的企业和个人并不多。核心技术是和企业的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技术,所以它是没办法从国外买来的,必须靠自主。核心技术有几个属性:首先,它必须能创造价值,不能为企业创造价值的技术,谈不上核心技术;第二,它要有不可替代性,一定是独有的,不可能靠简单的模仿带来;第三,它一定要领先于竞争对手;第四,它能够拓展多元化的产业;第五,很重要的一点是它要能够创造知识产权,要能得到有效的保护和管理。
综合这五点来评估,可以发现我们国家并没有多少企业具备核心技术,即便是在中央的大型企业,我们的核心技术也不是那么多。事实上存在三类技术:关键技术、独有技术和一般技术。很多个人和组织其实是在重复性地攻克一些“关键技术”,但缺乏独有性。很多人甚至包括一些官员往往把这些技术放在一起说,弄得大家无所适从。比如一个技术既被叫做瓶颈技术,又是关键技术,又是支撑技术,人们根本区分不开。因此相关的学者和研究机构应当给大家澄清这些概念,用科学合理的分类,使人们在技术的认识层次上达到一致。
这些年一个很时髦的名词是“新兴技术”,然而,可能这项技术对某个组织是新兴的,对其他组织和个人不一定如此。新兴技术的发展周期包含几个阶段:第一是技术萌芽期;第二是顶峰期,我们真正在这一时期有所作为的企业并不多;第三个阶段,这种技术不那么时髦了,人们对它的兴趣不是那么浓厚了。这个时期过后进入最后两个阶段,一个是复苏期,一个是高原期(编者注:在技能形成的中、后期,练习的进步常常出现停滞,甚至稍有下降,这即出现了“高原期)。一种新技术在这五个阶段中,对生产力的作用也不同。
技术创新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技术成熟度。现在管理学上很流行成熟度的评估,对技术的成熟度,也有评估的办法。但中国在这方面的理论还比较落后,举一个例子:我国有很多生产产品的主体都通过了验证,但是售后频频出现问题。这是因为很多企业为了验证而验证,其产品承受程度和等级实现不了预期目标。技术成熟度分为九个等级,按照国内外通俗的规定,至少要到四级至六级才能称作真正的产品研发,到了九级才能很好地投入市场。达不到这个程度,产品被公众接受的程度就有限。
创新不一定要靠金钱激励
谈完技术创新后,我来介绍一下我们中国航天的发展。我想在国内的所有行业中,航天是一个能够引起民族骄傲的重要行业。我们都知道航天的高技术是买不来的,所有的国家、包括和我们友好的国家,都不会简单地把这些技术卖给我们。我们在上个世纪最困难的五六十年代搞了“两弹一星”,使中国在国际上有说话的权利。但我们的话还不硬,因为我们的科技、经济、军事实力还不够。但中国航天走过了这些年的历程,和欧美国家的差距一直在逐步缩小,这是值得我们骄傲的地方。
我们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也是一家企业,跟其他企业一样在市场上寻求生存,跟用户、包括特殊用户——军队签订合同。跟外界传言的不一样,如果我们没有合同,一样是发不出工资的。我们肩负着富国强军的使命,航天科工是中国最大的导弹生产单位,在天安门广场60周年阅兵仪式上走过的所有导弹装备中有3/4是我们生产的。
现在我们有三大主业:航天防务、信息技术,装备制造;有将近13万的员工,其中技术人员占了一半。在中国的军事发展历史上,若干个辉煌的第一都是我们创造的:中国第一个防空导弹就是我们研发出来的;还有80年代公布的太平洋水下潜地战略导弹武器,是可以应对美国的安全保证;还有我们的飞行导弹系统。许多军事技术在研发过程中是不能对外公布的,已经解密的只是一小部分。
这些年我们跟欧美的差距虽然在缩短,但依然实力有限,差距依然存在。所以我们很欢迎民间企业界和投资界的人士前来投资,共同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我们企业现在民用产业的产值远超过军用产业的产值。今年的销售将达到120亿,一半以上是民用产业。比如2008年北京奥运会前珠峰登顶的火炬,在高寒低气压条件下能够稳定燃烧,就是我们航天科工研发的。
航天科工的各类专业技术都是在国内领先的,我们获得了近千项的奖金,国家科学技术奖我们有两个第一,还获得了三项国家科学进步特等奖,目前还没有其他组织曾获得超过三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个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兴专利也诞生在我们的企业。当时中国航天二院的一位高级工程师排了四天队,取得了这项发明专利的授予权。那时候改革开放刚开始,我们的技术人员就有了这种意识,不只是埋头搞技术,还要把我们的技术应用到社会。
然而跟许多投资企业相比,我们的工资少得可怜。所以我们的技术创新靠的不是金钱激励,而是文化的创新。我们的员工都具备特别能吃苦、战斗、攻关、奉献的中国航天精神,在祖国航天成功的背后,有许多默默无闻的英雄。人们可能只看到杨利伟这样的宇航员所承担的危险,但为了把他安全地送上天、安全地返回来,许多幕后英雄也甘冒巨大的风险,甚至付出了自己的生命。
制约中国创新的六大因素
接着我想阐述一下创新的内涵。我们刚开完全国科技创新大会,胡主席对创新高度重视,对未来我们国家创新的发展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家都知道创新分为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造。中国目前在原始创新方面比较落后,这是所有企业和组织的通病。大多数的组织是渐进式创新,真正的突破性创新少。其实创新有多种途径,如果实力有限,完全可以拿来主义。花钱也能买来创新,但是不一定能解决所有的问题。我们有许多中国山寨的产品,当然也是创新,但这种创新可能难以维持长久。
创新到最后要能够创造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不管是管理、自然还是社会科学创新,一定要走到这一点。真正的创新目标要实现这五个方面:求大、量大、做快、做强、做优。单纯的大和快都是不行的。如果一个企业做长远,一定要又好、又快、又稳,这是很难的。我一直在说创新是革命,革自己的命,革别人的命。所以一般人都不愿意创新,维持现状是中国人的一种惯性。
总体来说,我认为中国有以下几个因素阻碍了创新:
第一、中国的文化不激励创新,中国人过分尊重权力,这是五千年官本位的体制造成的。比如谁评上了院士,大家就认为他说的都是正确的。现在党中央号召要尊重劳动、知识、人才和创造。但实际上很多创新工作,被领导批评一句,就不能再往下走了。
第二、中国人讲究中庸之道,什么事都凑合,我们有谚语:枪打出头鸟。同时中国的考核机制、评价、激励机制不支持创新,只以成功论英雄,谁也不敢冒风险,这都不是鼓励创新的行为。
第三、创新的主体错位,政企不分,有的领导把自己看成企业家、政治家、科学家,什么都懂,这是不可能的。此外还有甲方、乙方不分,地位不对等,甲方要求不合理,乙方也只能去执行。这些都会阻碍创新。
第四、中国的教育体制不利于培养创新人才。我们完全是应试教育、趋同模式,都是一个思维。我们所有的文化都强调要听话、服从,小孩从一开始就不敢越雷池一步。学生刚有一点火花,就被老师、领导打下去了,导致很多人才被埋没了。
第五、中国的基础研究的学科滞后,基础学科对创新的支撑不到位,如果没有对机理的研究到位,怎么能创新?但基础研究不容易出成果,导致很少有人愿意搞基础研究,这是一个悲哀。
第六、知识产权保护非常难,尤其是创造的知识产权如何分配利益,这是一个世界性的难题,在中国也不例外。针对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共同探索,为中国创新能力的提高做出应有的贡献。 (本刊记者刘美根据论坛发言录音记录整理,有删节,未经本人审定)
相关组文
主讲嘉宾:
唐方方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教授
李保民 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研究中心主任
孙东升(微博) 深圳市创新投资集团有限公司副总裁
符志民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公司科技与质量部部长
原民辉 国防科技工业局北京空间科技信息研究所所长
对话嘉宾:
田京海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
郭哲 科技部高技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季卫国 大北农集团北京金色农华种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兼副总裁
陈江涛 北京旋极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晓云 中国移动(微博)通信集团公司技术部总经理
彭晓光 《环球财经》副社长、出品人
苏哲 中国通用技术集团中轻太阳能公司总经理
周景勤 中国职业经理协会副会长、北京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常务副院长
赵刚 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博士
苏光明 国家外国专家局经济技术专家司司长
陈宝国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国际技术经济研究所研究员
白益民 白益民产业研究所所长、环球财经编委
张捷 《环球财经》副总编辑
评论: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