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第一部中国家用轿车诞生记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6日 15:35 21世纪商业评论

  文/张述冠

  1999年,由通用汽车公司和上汽集团投资组建的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接受了一桩具有历史意义的使命,为新组建的上海通用汽车公司设计一款十万元的本土化家用轿车。2001年5月,风靡全国的别克赛欧汽车正式面市,自此,中国汽车产业才真正跨入家庭时代。

  十万元的家庭轿车?

  1999年,中国的轿车市场尚处于三强鼎立的格局中,从海外引进的三大车型桑塔纳、富康和夏利几乎垄断了整个轿车市场。虽然它们并不是专门针对家庭市场设计的车型,但是消费者并没有太多选择的余地,唯一能够选择的就是到底买辆夏利,还是多添几万买辆富康。

  此时,刚刚加入战团的上海通用公司,正以别克品牌的轿车挑动着商务用车市场的平静。为了提升销售规模,上海通用开始寻找新的机会,它将目光放在了刚刚萌发的家用车市场。

  其实,早在1994年,保时捷就曾经试图在中国推出一款家庭概念轿车。但是,当时的生活水平还不足以支持家用车市场的启动,这款车的价格不能被市场所接受。但是,五年后的中国市场已经开始出现轿车进入家庭的热潮,很多汽车公司都已看到,中国市场私人

购车的比例正在迅速提高。于是,上海通用开始了打造一辆适合中国人使用的高品质家庭用车的计划。

  在上海通用开发赛欧之前,中国市场上其实已经存在一些与赛欧定位类似的车型,例如富康、捷达等,它们早已名声在外,分别占据了相当大的市场份额。面对这种竞争态势,上海通用意识到,同等类型的汽车市场已经不存在空白了,只有以较少的投入在较短时间内推出一款价格上更有竞争力的

新车,才有机会迅速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

  在上海通用做前期市场调查的时候,发现市场上对于方案之一表现出非常强烈的需求:家庭轿车,总体价格10万元左右,希望有双气囊和ABS系统。同样的配置在当时只有15万以上的车型才配备,高品质经济型家用轿车是一个完全的空白市场。在通常的市场调查中,某个备选方案能够获得三成被访者的认可就已属胜出,但在这次调查中,100%的人都做出了相同的选择,信号如此强烈,市场人员相信这个潜在的市场规模相当大。

  但是,赛欧的成本如何能维持在远低于同类配置车型的水平呢?

  首先,上海通用选择了通用全球平台的一款现成车型作为原型,委托泛亚进行改造,这节省了大量前期开发投入,也加快了开发进度。经过挑选,选中了通用的欧宝可赛作为赛欧的原型,这是一款非常成熟并曾大获成功的世界级紧凑型轿车。在欧洲,欧宝可赛1992年投放市场,是通用公司当时产量最大的一个车型,最多曾一年销售80余万辆。用户反映欧宝可赛比较适合个人使用,购买者大都是一些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和家庭主妇,是家里的第二辆车,只作为短途代步工具。他们对车的要求是性能不算差,价格便宜,性价比好。欧宝可赛在欧洲都是

两厢车,只有在巴西,欧宝可赛才有三厢车,考虑到中国人大都喜欢三厢车,泛亚选择了巴西的版本。

  另一个节省成本的途径是与别克车共线生产,共享别克的生产体系,而不需要像当时其他公司那样一个产品就建立一条线。大量的冲压件都交给零部件厂去做,自己只做了十几个大件,这样承担的费用相应减少。总的来讲,赛欧的生产成本是比较低廉的。

  当赛欧这款第一辆价格在10万元人民币之内的高品质经济型轿车推出市场,压抑已久的市场能量顿时被引爆。

  本土化再造

  虽然有了原型车,但上海通用并非将原型车照搬过来换个名字。为了使赛欧适合中国消费者,泛亚公司对原型车作了100多项改进,这些改进都是根据中国的车辆使用情况而进行的“本土化再造”。

  要做好本土化改进,就要充分考虑中国的驾驶习惯、中国车辆使用环境等,对这些因素考虑得越周密,本土化改进就越有可能成功。在整个改进过程中,泛亚考虑到了很多方面的因素,并分别对赛欧的外形、内饰、底盘、空调及动力总成等进行了重新设计。

  首先,中国市场上所使用的燃料和汽车的使用环境便与国外有所不同,这要求汽车必须能够应对更多不用的情况。虽然中国市场的汽油都是无铅的,但实际上汽油的质量很差。汽油的成分波动也很大,不同的炼油厂所提供的汽油成分很可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车的控制系统要对质量好的油和质量不好的汽油都能适应。另外,中国的汽油含硫成分高,而且汽油在运输过程中会产生很多杂质,这就要求车的油路系统有很强的滤清能力,不然经常会发生堵塞。

  中国的汽车维修站也很少,大众公司当时在全国也不过400多家维修站,不像国外维修网点很多。另外中国的道路上自行车和行人多,这要求司机时刻关注近处的交通状况,而欧美则因为道路状况不一样,司机只需要关注车就行了。中国道路质量普遍很差,因为投入不足,即使是高速公路也不尽如人意,当时新开通的京沪高速公路都会出现一部分崎岖不平,更不用说其他城镇乡村的道路状况了。由于幅员辽阔,中国气候条件复杂多样,有的地方潮湿干燥,有的地方酷热严寒,赛欧必须能适应各种不同的气候条件。

  中国在汽车方面的法规和国际上的法规有不同之处,这也需要在很多设备标准上做相应改动。如尾气排放标准;中国对灯光的要求采用的是欧洲标准,而巴西采用的是北美标准;还有安全碰撞方面的要求也有所不同。在安全性能上,赛欧配置了ABS、双安全气囊、侧面安全碰撞等装置,其中,侧面安全碰撞作了一定的改进,比原型车更安全。

  在很多少有人了解的细节上,赛欧还针对中国人的驾驶习惯进行了人体工程学上的改进。例如中国人的驾驶经验大都不丰富,熟练程度低,这就要求车的操作尽量简单,最好是傻瓜型;中国人的操作习惯、坐姿习惯、人的感受能力等等,都与西方人不一样,如中国人的眼球凸出得多,而西方人的眼球凹进去的多,这就导致中国人看两侧的能力比较强,从而影响到后视镜的调整;中国人的上肢和别人差不多,而小腿都较短,这就需要对座椅进行调整;中国人习惯于忍受垂直震动,上下颠簸时不晕车,而左右颠簸时则受不了,这些都要对车进行调整。

  一辆车最核心的技术其实体现在能否做到最佳平衡,而不是某一方面如何先进。各种总成要达到最佳平衡,如车轮、弹簧悬挂系统、车身、发动机等,不是说每一个都是最好的,但将它们堆积在一起就一定是最好的。赛欧的开发设计包含了方方面面的改进,它们非常重要,但同样重要的是,最后还要将这些改进都整合到一个最佳的平衡状况,只有这样赛欧的性能才有竞争力。

  除了汽车的硬件设计,就连赛欧这个品牌也是经过本土化改造的。一开始,通用公司认为赛欧使用别克作为母品牌并不合适,因为别克一贯是一个比较高端的商务汽车品牌。但上海通用解释,在2000年的时候,能够购买家庭轿车的人,基本都是具有较高收入水准的人,而非像欧美市场那样是普通百姓,因此当时中国购买赛欧的消费者与别克的品牌定位更加符合。

  量产车的第一次试验

  赛欧的推出不仅是上海通用击破原有市场坚冰的一记重锤,也是这家新公司内外各个部分第一次通力合作的大练兵,经受考验的方方面面证明了这家公司已经具有了规模量产的能力。

  赛欧的营销工作由上海通用完成,设计开发工作则由泛亚汽车技术中心承担。

  上海通用因为直接与消费者接触,能了解到市场对车的反应,他们将市场的反馈提供给泛亚。对于消费者提出的意见,上海通用会向泛亚提出某个地方需要改动,泛亚从技术发展的角度提供几种解决方案,并和上海通用一起来选定一种方案。

  在赛欧的设计开发上,上海通用有什么需求都会以合同的形式向泛亚提出来,此后泛亚根据其需求完成合同规定的任务。这样,一切以合同为准,合同如何规定、上海通用愿花多少钱、泛亚花多大精力来做这件事、验收是否达到要求等等,都是一种市场化的客户委托式关系。  

  一旦发生矛盾,会通过市场的声音作为最终裁决,而不是类似两个部门间的行政方式予以解决。比如,在赛欧开发之初,上海通用提出了1.4升和1.6升两种方案,而后来通过试验和市场调查,最终决定只选择1.6升的方案;还有自动变速和手动变速的问题,营销环节最初的调查结果为自动变速占需求的20%,手动变速占80%,于是泛亚按照这个要求去设计,等到做好后快投产时,上海通用接到的订单有90%都是自动变速,于是泛亚重新设计。在整个开发过程中,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合同不断地修改,设计方案也不断有所调整。

  开发与制造环节也在这次任务中得到了充分磨练。从第一辆车下线,到最后批量生产,这期间有大量的工作要做。第一辆车合格地制造出来,并不意味着制造部门已具备批量生产的能力,还涉及到很多问题,如制造工艺、稳定性程度等都要经受考验,而这些问题只有在批量生产的过程中才会表现出来,在批量生产之前,制造部门无法预知并解决这些问题。

  比如说拧螺丝,一个螺丝要求在5秒钟之内拧好,生产一辆车时可能做得到,但批量生产时就不一定了,这样开发部门就要帮助制造部门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还有,每个零件的随机性到底有多大,会不会影响到整个生产过程,只有连续装配多次通过统计才能找出规律,才能决定是否需要做系统上的改进。

  要一次次进行批量试验,批量逐渐增加,先是5辆,接着10辆,然后20辆、50辆、100辆,直至500辆,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最后将问题控制在一个可以接受的范围之内,车才能最终投产上市。2000年12月18日第一辆赛欧下线之后,就这样不断批量试验,直到2001年5月,赛欧才最后投产,这期间共发现解决了近600个问题。

  在赛欧的设计开发过程中,泛亚与赛欧车的零部件供应商也是一种合作伙伴关系。与一般所通行的零部件供应商只是被动地供应零部件产品不一样,赛欧的零部件供应商们也参与了赛欧的开发过程。

  对于某个部件,泛亚会对它要达到什么样的标准有一个初步的描述,然后泛亚与该部件的供应商一起来设定具体的方案,供应商根据自己所掌握的最新技术,加上成本方面的考虑,提出自己的想法,甚至在做的过程中也会有些反复和调整,力求在性能和成本两方面达到最佳平衡。这样就集中了开发部门和零部件供应部门双方的智慧。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