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留住逗号生活中需要停顿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23日 02:27 第一财经日报

  罗伯特·萨缪尔森(李海 编译)

  罗伯特·萨缪尔森 《华盛顿邮报》专栏作家

  我对逗号一向很有好感,但我发现,在短信和电子邮件当中,人们很少能看到逗号的影子(指以英文写作的情况)。它们即使偶尔出现,也是因为有人敲错字键的原因。甚至在印刷文字当中,逗号也日趋减少。如果这一切只是语法问题,也就罢了!然而,一个小小“逗号”的命运亦可以“以小见大”:它折射出当今现代生活的“狂乱”与“争分夺秒”的时代特征。一个“逗号”,正如在文章当中,它是象征停顿的一个符号。它提示读者放慢步伐,略加思考,再移步向前。然而在生活中,我们总是没空,也容不得有什么停顿。的确,我们一贯风风火火。托克维尔在其写于1840年的名著《美国的民主》当中曾专门提及美国人在追求物质利益和个人快乐方面的“病态的热情”。而在我看来,当今时代的特别之处正是,新兴科技的发展与社会的空前繁荣给予了我们放缓步伐的资本。然而,从某些方面来说,我们似乎反而变得比以前更加风风火火了。

  我们不难找到支持这一观点的证据。前几个月刊登在《华盛顿邮报》的一篇题为《青少年的确能一心多用,但有谁考虑到它的代价了吗?》的故事就很能说明问题。文章讲的是一位名叫梅根的17岁的优异高中毕业生的故事。在放学以后,梅根一边收听MTV,一边打开电脑,一边开始学习。文章接着这样写道:

  在接下来的半小时里,梅根将会发送十几条即时消息,与朋友们探讨下个星期会不会下雪的问题。她还将至少打一个手机电话,发送几条短信,浏览Weather.com网站,报名自愿参加当地高中校园的大扫除活动,在一位朋友的网页上发表几句留言,以及在另一位朋友的网页上查看一下这个朋友新传上去的拉拉队图片。不要忘记,她同时还在学习。自然,那篇文章少不了引用一番一位大脑科学家的话。那位大脑科学家担心地表示,同一时间处理这么多的事务有可能会将年轻人的大脑变成一团糨糊。这位科学家说:“当你一心多用的时候,你基本上不可能对你所从事的任何事情有什么深刻体验。”

  在现实中,一心多用的绝不仅仅只有年轻人而已。如今,随便在什么场合——包括在饭店里和业务会议上,我们都能看到在“黑莓”无线邮件收发器、手机或其他手控设备上疯狂敲击的人。它所带来的问题或许更令人困惑。起码一点,它带来了礼节问题。在一次调查当中,大约有三分之一的公司总裁们认为,在会议进行当中查收电子邮件根本是不合宜的行为。

  其次一点,工作问题。与大多数富裕国家不同,在过去二十五年里,美国并没有缩短美国人每周的平均工作时间。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报告显示,在2006年,美国人年均工作1804小时,与1979年的1834小时几乎没有区别。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日本将其国民年平均工作时间削减了16%,降至1784小时;德国则削减了20%,年均工作时数为1421小时;法国削减了16%,年均工作时数为1564小时。由得州大学与密西根大学的两位经济学家Daniel Hamermesh与Joel Slemrod所进行的一项研究声称,高薪一族尤其容易沉溺于长时间工作当中,这种工作狂行为与人们的酗酒和抽烟如出一辙。(该论文标题是《工作狂的经济学调查:我们原本就不应该花时间写这篇论文》。)

  其实,我还可以举出更多例子来,但由于专栏字数有限,看来不举也罢。再多的例子也只会更加证明一点:托克维尔所说的“病态的热情”于今仍然流行。要做的事总是太多,而时间总是不够。在我们熙攘匆忙的生活中,“逗号”已沦为一个牺牲品。假如删减“逗号”能省出来几分钟,何乐而不为呢?这些年以来,报纸的文字编辑从我的文章中无情地删除了数以万计的无助的小逗点们。幸亏我还抢救出来了一些逗号,将它们存放在桌上的某个安全角落。逗号本不应遭受人们的如此“礼遇”。在此,我谨向被我删掉的逗号们献上迟来的鞠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