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西安到纽约有多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7月06日 15:36 《商界》杂志
文/本刊记者 彭靖 这是一个可堪大书特书的女人。 十一年前,她下岗创业,在偏远的西部进入一个平淡无奇的行业,继而建厂,以加盟方式筹资,股份改造,海外挂牌上市,被英国《观察家》杂志称为“中国企业第一夫人”。 这是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企业。 2004年3月1日登陆纳斯达克OTCBB;同年7月5日在德国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2005年8月26日从纳斯达克OTCBB成功升板至全美证券交易所挂牌;2006年2月6日又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二板市场上市。至此成为目前国内唯一一家在美国、德国、英国同时上市的民营企业,更是全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上市的农化企业。 然而这一切,都在2006年4月15日戛然而止,变成轻飘飘的神话。 就在这一天,这个女人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辞呈——“我原想用我的诚信和责任心将公司做强做大做专,做成肥中之王,用良好的业绩来回报你们对我的信任和支持,但我不能违背美国的法律法规和券商的要求来满足每位股东的要求。” 从此她和她的企业,开始朝着不可预知的方向滑落。 “我们老板” 直到今天,博迪森西安公司里仍然随处可见王琼的照片。一些跟随她创业的老员工,仍然习惯性地称她为“我们老板”。 1996年,在一家外贸公司担任开发部经理的王琼,因为公司效益不好,被分流下了岗。在家待着的她百无聊赖,四处寻找发展机会。正好年底,西安杨凌农业高新科技成果博览会召开。王琼没事儿就去博览会上转悠,看资料,跟人唠嗑,很快发现博览会上像她一样转悠的很多是农民。这些农民最关心的就是农用有机肥料和液体肥料。这些肥料不仅能很快提高农产品质量,而且价格不贵。她就此上了心,暗暗搜索。 博览会上这类产品简直琳琅满目。倾她所有却仅有3000元钱,只够买下其中一种新型液体肥料的知识产权。卖方介绍说,“这个产品类似于美容霜,用过之后,水果表皮光滑、不长斑。”半路出家的王琼虽然对技术似懂非懂,闻之却果断出手,将这种新型液体肥料命名为“果丽丹”。1997年,生产“果丽丹”的杨凌康元农化厂成立。 厂长王琼集采购员、销售员、会计、杂务于一身,跑到农村推销她的“果丽丹”。一个没有任何名气的产品要想打动农民谈何容易。王琼戏说自己“想尽千方百计,走进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甚至大胆承诺农民试用,来年看效果再付钱。 这是一个冒险的决定。还好“果丽丹”效果明显,第二年,试用的农民纷纷掏钱购买。口口相传不仅让“果丽丹”一下子打开市场,也让王琼看到了新型农业化肥的未来。 在广袤的西部,农业仍是经济支柱。而对大多数还在靠天吃饭的农民来说,优质化肥是他们的命根子。于是,王琼和几个志同道合的人一起组建了杨凌博迪森农化有限公司,生产经销多种新型农业化肥。凭着过硬的产品,企业经营蒸蒸日上。 1999年9月26日,对博迪森来说意义重大。为了筹集发展资金,王琼在杨凌田园山庄召开经销商大会,提出“一次加盟、年年分红”——只要把钱放在博迪森,就相当于入了股,每年根据公司业绩分红。冲着博迪森的产品和市场,经销商们争先恐后地抱着钱放到王琼的办公桌上。“最初一两年的分红都在10%到20%左右。” 王琼没有食言。2001年博迪森进行股份制改造。这些经销商最初的加盟资金都被转换成了股本。但是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尤其是民营中小企业,要想继续扩大规模,融资难免成为瓶颈。 她把目光投向境外上市。 与“狼”共舞 在国内上市,手续多费用大。而且2003年,国内股市已经连续两年下跌,谈及上市公司,人人色变,被套牢的人数不胜数。在这样一个市场上,大公司尚且自危,民营中小企业靠什么融资? 于是,有几家从事企业海外融资的顾问公司主动联系王琼,声称可以帮助博迪森境外上市,而且并没有她想象中困难。2003年6月1日,王琼接受了美国沃特财务集团的建议。签约仪式上,数家媒体到场,见证“西部首家搏击海外资本市场的民营高科技企业”的诞生。不料,短短两个月之后,一度信誓旦旦的美国沃特财务集团通知王琼,由于博迪森达不到境外上市标准,合同就此终止。王琼慌了手脚,请律师一看,对方言之凿凿,当初签定的合同又几乎滴水不漏,已经付给对方的昂贵费用只能当交了“学费”。 “这是个艰苦、坎坷、复杂的过程,存在着东西方文化意识和市场理念的差异、语言差异、法律差异,还有我们不能不面对的陷阱。”王琼叹息,“有时也真的想过放弃。” 当年底,王琼接触到美国纽约国际证券公司。 她变得格外谨慎。第一次给纽约国际打电话,她详细咨询境外上市的相关情况,却对自己公司的名字甚至自己的姓名含糊其词。挂了电话,她又从各个渠道侧面打听纽约国际的资信情况。直到双方正式接触,纽约国际的工作人员下厂考察生产情况,甚至和工人一起吃住,平均每天工作16小时——这令王琼刮目相看,但考察完毕之后,双方准备正式签约的时候,她还是犹豫了。 用王琼的话说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纽约国际一行人等只能离开。留下她独自一人在西安凯悦大酒店的大堂里,来回踱步反复思量:这究竟是一次风险还是机遇? 到海外主板市场直接挂牌的国内企业,大多是大型国企或国外风险投资扶持的大公司。而大多数民营中小企业都不够这个资格。于是,许多中介公司都会为它们设计“曲线救国”:先在纳斯达克OTCBB上市,然后再升到主板市场挂牌。 因为在美国,上市和挂牌概念不同,所以花个二三十万美元就可以在纳斯达克OTCBB买壳上市——成本相对较低,监管也很宽松。只要业绩好,随后就可以上升到主板市场。但事实上,纳斯达克OTCBB市场鱼龙混杂,良莠不齐,很少有投资者看好。至今70多家中国公司中只有7家股价3美元以上,其他的被视为垃圾股,长期没有任何交易,更别说上升到主板市场了。 利用国内人们对海外资本市场的陌生,既有中小企业被中介公司“诱骗”至此,从此沦落,又有企业号称“纳斯达克OTCBB上市”以混淆股民视听……前车之鉴比比皆是。博迪森会不会成为这个市场上的下一只垃圾股?王琼义无反顾境外上市没有理由不犹豫。 二十分钟后,纽约国际的工作人员终于接到了王琼的电话。而此时,他们正在去往机场的高速路上!一群人立马掉头回酒店,签下了一个改变王琼命运轨迹的合约。 最终支撑王琼的,是对博迪森实业的信心。 一米阳光 王琼自称“对市盈率、税后利润这些概念我不懂,我的职责就是做好公司的运营”,其余的“可以问纽约国际的专业人士”。 在国内,博迪森利用专有技术,生产60多种有机生物复合肥、液肥和农药产品。为了上市,企业必须把业绩做得更好。员工们忘我工作,几乎没有上下班之分,手机24小时开机,随叫随到。果然新产品一经推出,立刻得到经销商和农民热烈追捧。 海外的纽约国际则快马加鞭,仅仅用了88个工作日就让博迪森成功登陆纳斯达克OTCBB;2004年7月5日,又在德国法兰克福股票交易所挂牌上市;凭借良好的业绩,2005年8月26日,博迪森成功获批从纳斯达克OTCBB升板全美证券交易所。至此,博迪森完成了惊险一跳,而且从申请到获批只用50天——这是美国境外企业成功申请升板的最短时间!更由此成为全亚洲第一家在美国主板挂牌上市的农化企业。 2005年9月29日上午,着一袭旗袍、披丝绸披肩的王琼,与博迪森、纽约国际的高管们,站在全美证券交易所的大厅里。眼前的巨型滚动屏幕上,反复播放着一条新闻:“全美证券交易所欢迎博迪森董事长兼CEO王琼女士。” 9点30分,交易所副总裁郑重地将一把印有“Bodisen Biotech Inc.(BBC)”(博迪森公司英文简称)的金锤交给王琼。交易所内几千双眼睛凝视着她,她举起金锤轻轻敲响,锣声却回荡在整个大厅里。 这是全美证券交易所为王琼精心准备的一个仪式。当王琼走下主席台时,一位96岁高龄的老人拉住了她。这位在交易所服务了60多年的最“老”员工,幽默地说:“我不能错过和这位来自中国的CEO共舞的机会。” 自言从未走出国门,更不会讲一句英语的王琼,就此攀上了她个人事业最辉煌的顶点。 第二天,王琼却失踪了整整一天。谁也不知道她去了哪儿干了什么。 回国后重提此事,王琼笑了。在人生地不熟连语言都不通的纽约,她拿着当年声称能帮助博迪森上市的公司的名片,带着字典和地图,租了一辆的士,让司机带她挨个儿去寻找这些公司的办公地。其结果是:第一个纯粹是子虚乌有;第二个早已经人去楼空;唯一找到的一个,也只是一间按小时租来的临时办公室,只有一个人在里面办公。 “沉默”的大多数 经营好企业是海外挂牌上市的途径,更是目的。 2005年3月16日,博迪森以每股4.8美元筹到了第一笔资金——300万美元,一年内就建起陕西省最大的农化标准厂房,生产规模大大提高。 成功升至全美证券交易所之后,国外投资者纷纷看好,博迪森由上市时的3美元升至17美元,最高时每股接近22美元。2006年购买原材料资金出现缺口,2005年12月8日,博迪森又筹到了600万美元。 2006年1月13日,博迪森再次登上福布斯,被评为2006年“中国最具发展潜力100强”企业,排名由95位跃升至16位。 这无疑昭示着博迪森挂牌上市后的大展拳脚。2006年2月6日,王琼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为博迪森二板上市敲锣。开盘后股价一路上涨至12.99美元,为博迪森带来第三笔2136万美元的融资。这笔钱将用在新疆和黑龙江建设新厂房。此时的博迪森,市值接近3亿美元,而根据王琼和博迪森总经理总共持股39%,两人总身家应在10亿人民币左右。 任何事都有与之相对的反面,博迪森在资本市场上的风光却掩盖不了一系列上市过程中的细节问题。而这,正在引发国内的声讨浪潮。 仅仅在陕西杨凌,就有2000多人持有博迪森的股票。有些人在公司上市前通过各种渠道买进原始股,有些人则是在上市后从中介公司手中买进股票。不管怎样,博迪森在美国上市后发布的信息却表明,公司股东只有19人,持股100%。那这2000多人岂不是成了“黑户”?更令他们愤慨的是,本以为公司上市后,手中的股票可以公开流通,套现获利。但2006年3月,博迪森将部分已知的小股东股份收集到公司,“不允许本人卖”。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美国股价高达17美元,却无法自由交易。 另一方面,博迪森大呼其冤。公司从未贩卖股权。当初在短时间内无法确认实际持股人数的情况下,纽约国际建议以19名股东代表所有股东,这样才能尽快上市。现在为了重新确认股权,公司才收集小股东的股份集中管理。这些股票必须转换成上市公司股票,而且按照美国证券法,从转换后的股票上印制的日期算起,股东持有股票满两年才可以不受限制地交易。 从长期发展来说,企业当然不愿意投资者大量套现。但对国内投资者来说,博迪森股价大涨,正是抛出的好时候。可是就算是合法买进的原始股,至少也是在2006年3月,博迪森收集股份之后才确权和转换股票,这就意味着直到2008年3月之后才能自由贩卖,“到那时候,谁知道博迪森还值多少钱?”小股东们因此出离愤怒了,当王琼将他们手中的股份集中起来进行管理的时候,他们甚至怀疑“公司在股价高的时候,已经把我们的股票套现了!”“博迪森是骗子公司!”他们到处投诉,引来陕西省发改委等相关部门对博迪森进行调查。 公司要长期发展,投资者却想短期变现,中间还横亘着美国证券法。这更像是一场观念和规则的悖论。博迪森公告谴责说:“杨凌博迪森是美国上市公司,中国境内的股东不能明确认识和理解自己的身份,用中国的思维方式理解美国的事情,更不能理解和信任公司。” 而上市后越来越大的压力,正在渐渐摧垮王琼的身体。2005年前后,医生就已强制她休息。伦敦敲锣仪式结束之后,她甚至是被人搀扶着离开。 西安到纽约有多远 2006年4月15日,心力交瘁的王琼不堪重负。她向公司董事会提交辞呈,授权总经理,随后住进了西安一家部队医院。 围绕博迪森的纷争却没有因此停歇。当月,纽约国际和博迪森解除合同。其内部人士称,博迪森在上市过程中“有意隐瞒了大量自然人股东存在的事实”。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与博迪森截然不同的说法,又在境内外投资者中引起了猜测和骚动。 而且当初双方签定合同时规定,博迪森必须支付上市筹资额的13%给纽约国际。过高的数额曾让外界一片哗然。纽约国际解释说,这包括纽约国际代为扣除的所有支付给其他中介机构——诸如律师、会计师的费用。但博迪森在伦敦上市后,又有证券公司从博迪森的筹资额里直接扣除了佣金。这又刺激了境外投资者敏感的神经。 2006年11月15日,一位博迪森的境外投资者一纸诉状把博迪森、纽约国际告上了纽约南部地区法院,罪名是证券欺诈。随之而来的是境外大规模的集团诉讼,“至少15家律师事务所要起诉博迪森”。 博迪森境内实际持股人、纽约国际服务费用支付等问题浮出水面,真相披露之后,按全美证券交易所的严苛规则,博迪森面临立即停牌。博迪森诚恳的整改态度无疑为自己争取了时间。全美证券交易所称,最后决定视博迪森提交的2006年年报而定。 遗憾的是今年4月,因为技术问题无法提交年报,尽管股价一直升高到20美元左右,博迪森还是被全美证券交易所无情摘牌,被迫退市。同时,更打击了它在德国和英国的声誉,股价一落千丈。这意味着,国内投资者想要在海外股市上尽快变现的梦想已然破灭,至于未来,依旧遥遥无期。 与此同时,博迪森在杨凌的旧厂区里,三个车间仍在运转,400多名员工仍在井井有条地操作。距旧厂区不远的新厂区,从江苏南通赶来的厂商正在调试新设备,据说过几天就能正式生产。厂里的工程师介绍,博迪森8大类100多个品种的农化产品,无论技术、工艺还是产量,在陕西乃至整个西北地区,依旧处于领先地位。 太多的民营中小企业渴求海外上市融资,但不能深刻理解海外规则,不能严格把关自己,就无法权衡利害,更无法规避陷阱。应该说,博迪森是这些优质民营企业在规则和观念前倒下的一个先烈。尽管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尚有机会东山再起,却不知病榻之上的王琼,面对今时今日,是怎样一番酸甜苦辣的心境?而西安到纽约,究竟还有多远?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