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重庆豫商:责任先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29日 15:27 经济视点报

  编者按:

  2006年11月25日,本报记者随同新豫商采访团结束了对重庆为期4天的采访,并为读者带回了对重庆和重庆豫商的最新印象。

  重庆让人感受到的不仅是湿润的空气和麻辣的风味,而且还有它的包容与开放。同时,重庆豫商抱团打天下的激情与他们的无限生机,让无数的家乡人为之而振奋。

  此外,在与重庆一起成长的过程中,河南人将中原文化带到了这里,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这座山城。

  □经济视点报记者 刘 慧 发自重庆

  抱团做大事

  重庆河南商会会长于超讲述了一个故事,一个人站在很高的山上,对着空旷的大山喊:谁敢打我?很快上来一个人,朝着那人身上就是一拳。此后,后来者也站在了高山上大喊道:谁敢打我们两个?于是,想上来的人只好悻悻作罢。

  于超的故事寓意很明白显,两个人的力量远远超过一个人,团结起来才能战胜更多、更大的挑战。

  就在采访团刚到重庆的时候,于超向我们透露一个消息,商会正在洽谈一个单晶硅大项目,一旦该项目谈成,计划投资达到1亿元,年产值将超过6亿元。该项目将由重庆河南商会会长以及副会长以股份制的形式筹备,从而起到将来养商会的目的。

  由于该项目属于高新技术,很多人都在盯着,所以,重庆河南商会关于该项目的谈判工作也在秘密地进行着。在这个项目上,大家也都有相应的分工,副会长都振孝主要负责技术上面的对接,会长于超主要负责银行和政府的贷款与审批。从目前的情况来看,该项目谈成的可能性达到70%。

  陈九天(重庆九天展览策划有限公司董事长)是重庆展览行业的第一代人,也是重庆会展行业的第一人,重庆目前60%的会展从业人员都是从九天公司走出来的。但是,不久前,由于一些原因使其公司和个人遭受一些变故。由于重庆河南商会的介入,陈九天的事情很快得以顺利地解决。因此,对于陈九天以及商会的其他人来说,重庆的豫商有了自己的家,有了更加强大的后盾力量。

  由于重庆河南商会刚刚成立,刚开始很多人对于商会的作用并不是太了解,通过几件事后,许多豫商了解到商会是团结大家的一个桥梁,只有团结在一起,豫商才能真正做大事。

  这样的道理也正是重庆商会的会员们感受最深的。

  “明都事件”推动软环境建设

  在城市发展的历史上,不可否认,人是城市向前发展最大的也是最直接的推动力量。人的观念的改变往往是一个城市即将发生改变的前奏,它也必将推动城市性格和形态的改变。1996年,得益于三峡大坝的重庆脱离四川的管辖,成为直辖市,政策的倾斜、资源的倾斜、劳动力的倾斜,使重庆成为一个生机勃勃,放眼望去尽是市场机遇的宝地。此后,重庆在短短10年的时间里,创造出一个又一个让人惊叹的奇迹。

  被称为“中国吉普赛人”的河南人看到了重庆的商机,很多人在重庆划为直辖市的第一时间里进入这个前景光明的城市,并开始在这个山城上构建属于自己的商业王国。

  河南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中原的文化带到川蜀,并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川蜀。

  2006年的盛夏,天府之地的川蜀遭遇了50年不遇的大旱,持续出现44.5摄氏度的高温,大地裂开一道道让人生畏的口子,遍地是枯死的秧苗,700多万人遭遇饮水困难。

  7月29日,重庆河南商会在高温的天气里成立,会长由重庆上隧防水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于超担任。商会成立不久后的一天,于超号召大家在一起讨论下一步商会的具体发展思路。此进,他们看到了报纸上连篇累牍都是关于重庆大旱的报道,其中一篇图片是大地上尽是干裂的口子。看到这种情景,于超感慨地说,我们在有空调的环境里还感觉到非常难受,那些普通的老百姓该如何生活呢?

  一句话引起在座豫商的共鸣,于是商会会员们商量,能否让自己平时少花些钱,多拿出点钱捐给图片上旱情严重的地方,帮助那里百姓渡过难关。此话题一出,大家都很振奋,想法越来越多,于是最后大家决定,给重庆的各地商会发函,倡议重庆的外地商会进行捐款救助灾区。很快,重庆河南商会的各个负责人都纷纷行动起来。

  令所有人没有想到的是,此事受到了重庆工商联和统战部的关注。很快重庆工商联和统战部开始介入,一时间,由重庆河南商会发起的捐助活动声势日渐浩大,重庆本地的企业、外地的企业、海外人士纷纷解囊相助。8月27日,于超如期来到郑州参加首届豫商大会,当晚,他接到从重庆打来的电话,商会工作人员向其汇报,截至当日捐助金额已达1.2亿元人民币。后来,经重庆民政部统计,各界人士的捐助达到1.4亿元人民币。此次捐助活动中,重庆河南商会还捐助了20吨河南优质面粉。

  在与记者谈起此事时,于超仍不无感慨地说,没想到刚刚成立不久的重庆河南商会成为那次捐助活动的倡议者,也没有想到刚刚成立不久的重庆河南商会一炮打响。正如于超所说,此后河南商会在重庆的很多活动都受到了来自政府的关注。

  如果能拥有这些有社会责任感的商会和个人,任何地方政府都会感到欣慰。

  河南人引起了2006盛夏重庆抗旱局面的转变。

  不仅如此,河南人还改变了重庆市投资软环境。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明都事件”。

  1997年4月30日,重庆明都玻璃钢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的总经理都振孝和副总经理都百乐两兄弟投资400万元,在重庆南坪四小区花园六村七栋买下600平方米的门面房开办了明都大酒楼,其生意异常火爆。但让他们没有想到的是,不久之后接到重庆市环保局一份“暂停营业,罚款1万元”的处罚书。原因是明都大酒店没有办理环保手续,但与明都大酒店在同一地方营业的其他几家酒店并没有接到类似的处罚。这让都氏兄弟心冷,感觉到“外来户”受到了不平等的待遇。都氏兄弟说,他们当时是冲着重庆的优惠政策才来投资的,但由于一些部门的梗阻,使一些优惠政策在实际中大打折扣。如果此事不给予公正的处理,都氏兄弟甚至想卖掉明都大酒店,打道回河南。当时有人跟都氏兄弟说,此事不是简单的罚款问题,如果赢不了,那你们兄弟俩儿就只能卷铺盖走人了。庆幸的是《重庆晨报》介入此事,连续八篇新闻报道“看‘明都事件’,谈投资环境”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更庆幸的是,当时任重庆市市委常委、市长王洪举亲自过问此事。

  不久,“明都事件”尘埃落定,都氏兄弟继续无阻碍地经营着明都大酒店,而重庆市开始整顿该市的投资环境。

  在外界眼中,也正是由于“明都事件”,才推动重庆市对投资软环境的建设。

  建筑衍生业中的佼佼者

  作为直辖市,重庆是一个年轻的城市。作为与重庆一起成长的豫商们,他们是一群年轻的人,又是一群富有生机和活力的人。

  据于超介绍,目前重庆的河南人约10万人,企业有2000多家,在重庆各行各业都能看到河南人奋斗拼搏的身影。目前,商会有会员企业260多家,会员400多人。

  据了解,豫商在重庆所涉及的行业主要集中于建筑行业及围绕建筑行业而衍生的行业,例如工程建筑、防水、防腐、玻璃钢等。在这些行业内,许多豫商已在当地形成了自己的规模,更有甚者在西南地区行业格局中已占据了行业领航者的位置。

  以重庆明都玻璃钢空调设备有限公司的都氏兄弟为例。都氏兄弟一共兄弟六人,都振孝排行老二,都百乐排行老五,重庆的河南人一般称他们为二哥、五弟。

  1985年,都振孝只身一人来到重庆推销自己生产加工的玻璃钢产品,而此后近10年的时间里,都振孝都往返于重庆河南之间做此生意。在这期间,都振孝看到了重庆市场的巨大潜力,于是就先投资400万元打造了“明都大酒楼”。都振孝这样解释他当时开酒楼的行为,“每次谈生意都要到酒楼里,而且每次都要花很多钱,所以,还不如自己开家酒楼,一是自己有地方谈生意,二是也可以赚些钱”。当然,重庆人悠闲的生活方式也给了都氏兄弟开酒楼的信心。

  1998年,都氏兄弟将老家的玻璃钢生产线搬到了重庆。他们在重庆经济开发区征得20多亩地后,开始建厂生产。2001年,都氏兄弟又在成都建立一个玻璃钢生产基地,由另外一个兄弟负责当地的日常管理。到目前为止,明都玻璃钢是西南最大的玻璃钢生产厂家,企业规模达到近亿元人民币,年产逾千万元,并长期为摩托罗拉等大型企业提供原材料。

  “超牌防水,铺天盖地”。在重庆的大街上,我们看到这则广告是属于于超的。

  1994年,于超从河南大学法律系毕业后留校,但是236元的工资不能成为留住他的条件,不久之后,于超辞职了。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于超闯过深圳,下过广州,去过上海,且一边打工一边积累经验。在重庆划为直辖市时,他凭直觉认为,重庆在未来的时间里一定到处是商机,于是,于超毅然来到重庆寻找自己事业的天堂。

  当时于超决定,哪怕兜里只有一块钱,也不再给别人打工。到重庆之后,于超只到报纸比较多的地方吃饭,那里可以免费看报纸,可以从报纸上获得许多自己创业的信息。

  于超项城的老乡在防水行业做得非常出色,很多人在重庆也是做防水项目。于超认为自己作为一个堂堂大学生,一定能做得好,而且必然做得更好。于是,于超返回老家,同当地一个防水厂的老板联系,要在重庆代理该厂的产品,同时,他还向该厂老板提出了两个前提条件:第一,于超不要公司一分钱的薪水,但是要负责某一个项目;第二,只和该厂老板谈合作,不受该公司副总的制约。老板答应了于超的条件。

  于超返回重庆后正式开始了他的防水事业,并成立了上隧防水有限公司。如今,重庆渝中区8个广场中的7个广场的防水工程都是由承建的。

  众多在渝的豫商中,于超的年纪相对比较年轻,但是很多人都愿意让于超担任商会首届会长,原因就是于超的聪明能干以及他有极强的责任感。

  此外,商会的另外两名副会长姚庆彪和王国锋,都在防腐领域做得相当成功。就在记者在重庆采访的4天里,姚庆彪还在马不停蹄地赶往成都查看市场;王国锋夜里3点还在工地上查看工程进度。此外,从军队里转业的刘明星(重庆绿风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则正在节能领域施展拳脚,广厦集团项目经理李喜增也正在承接一个上千万元的工程;重庆收藏家协会副秘书长王树海的几件收藏品也已被某拍卖公司拿去拍卖,一旦成交,创造的价值也将不菲。

  不管是哪个行业,这些与重庆一起成长的豫商们已经融入到当地。他们习惯吃辣椒,学会了重庆话,但是他们还会在有时间的时候聚在一起吃馒头,在一起时仍然说“中”。重庆的许多豫商和于超一样正成为重庆发展的见证人。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