耐克李宁中国错位竞争 草根渗透策略与洋装梦想(2)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1日 13:43 东方早报 | |||||||||
点评: 阿里巴巴的马云也曾像李宁这样干过,后来他自己形容这样做仿佛是将波音747的发动机装到了拖拉机上,结果搞得拖拉机差点分崩离析。好在李宁公司并没有产生这样的结果。
耐克可以凭借一己之力推进中国市场的本土化,但承受着巨大生存压力的李宁公司却必须借助外部的各种力量才能实现自己的国际化。 品牌个性比较 耐克:中国语境中的形象重塑 耐克在中国消费者心中是最酷的品牌。在中国,耐克个性化、创造力、动感、活力以及休闲等基本价值正是最受欢迎的文化体验。因此耐克的高价不但不是销售的障碍,反而成就了在中国市场上特有的品牌价值———文化身份认同。 1999年,耐克开始在中国市场推出低价体育产品,但这一降价策略不但没有开拓新的消费市场,反而使原有的高价位产品受到了广泛质疑,耐克不得不赶紧鸣金收兵,转而巩固高档市场。 在降价策略铩羽而归之后,耐克也意识到它作为品牌在中国消费者心目中特有的文化地位和象征功能。近年来,耐克进一步拓展了体育营销的模式和范围,大量投放明星代言广告,宣传时尚及个性化的品牌理念,为其品牌核心价值加分。 李宁:摇摆于休闲和运动之间 2001年4月,李宁公司请盖洛普公司为它做了一次全面的消费者调查,调查结果将李宁品牌的暗伤暴露无遗: 目标消费者模糊不清。李宁公司定位的目标消费者是:年龄在14~28岁之间,学生为主,大中城市,喜爱运动,崇尚新潮时尚和国际化的流行趋势。但真正购买李宁牌体育用品的核心消费者年龄却在18~45岁之间,居住在二级城市,中等收入,非“体育用品的重度消费者”。 品牌面临被遗忘的危险。品牌的忠诚消费者是崇拜李宁的一代人,对新生代追逐的流行时尚,李宁品牌是有代沟的。 品牌的个性不鲜明。在消费者眼中,李宁牌的个性是具“亲和性、民族的、体育的、荣誉的”,并非是李宁公司最近几年奋力打造的“年轻的、时尚的、运动的”。 品牌内涵被严重稀释。李宁牌的产品线不断扩张,让人很难搞清楚他的“旗舰产品”是什么。更多的产品会使得消费者无法弄清楚“李宁牌”到底是什么概念。 《华尔街日报》曾对李宁品牌大泼冷水,说它是个摇摆于“休闲”和“运动”之间的“二五仔”,它较耐克、阿迪这样的国际专业品牌技差一筹,又比安踏、锐步这样的大众品牌位高一等,它一直都在“休闲”和“运动”之间犹豫不决。 与此同时,浓重的民族情结和模糊的品牌形象,成了李宁品牌国际化的最大障碍。作为世界冠军,李宁身上承载了过多的民族色彩和爱国情结。为此,近年来,李宁已经很少在媒体露面,以此来最大程度降低个人品牌对企业品牌带来的副作用。 此外,李宁公司围绕着新一代的消费者打造的品牌形象也逐渐清晰起来。李宁公司聘请国际广告公司李奥贝纳帮助起草了新的品牌认知方案,定位于中国中高阶层的年轻人士以及青少年。这一代人参加体育活动主要是为了娱乐和休闲目的,而不是竞赛。为此,李宁公司还推出了一个新的广告口号:“一切皆有可能。” 李宁公司的努力方向得到了消费者的认可。在央视举办的“2005CCTV我最喜爱的中国品牌”评选活动中,李宁品牌是惟一一家入选的运动品牌。 点评: 消费者认为“李宁”像他们身边一个性格不鲜明的朋友,觉得他很亲切,很熟悉,但是就是缺乏鲜明的个性。 耐克的品牌个性固然鲜明,但在努力实现中国市场的本土化时,由于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心态把握不够准确,也遭遇到了新的中国难题。 中华民族的文明孕育在古老的黄河流域,它造就了中国人崇尚温柔敦厚含蓄的品性,并且宣扬仁义慈善、济弱扶贫等道德观念。而西方文明孕育在面向大海的希腊,因此培养了西方人信奉适者生存、优胜劣汰的竞争哲学。 准确把握东西方民族的不同文化心态,将是耐克与李宁能否错车成功,进一步明确各自品牌形象的关键所在。 体育营销策略分析 体育赛事是各大品牌“逐鹿中原”的战场,但体育营销需要将企业品牌定位、企业文化、管理风格等自身的特点与体育赛事有机结合。 耐克:投资明日之星 耐克公司极少赞助体育赛事,但是它的品牌曝光度却从来不比别人少。 品牌的曝光只是耐克所有工作中很小的一部分,与运动员保持长期联系则显得更为重要。耐克中国公司有两个市场部,一个是品牌市场部,一个是运动市场部,前者负责广告公关事务,后者主要工作就是服务签约运动员。当年与刘翔签约即是因运动市场部经理李彤的推荐下。 从2003年,耐克开始为刘翔开起了“小灶”,包括安排出席一些活动,满足服装、装备、特殊要求等,特别是当刘翔出国比赛期间派专人陪同,协助处理各种事务,差不多相当于半个经纪人的角色。 2004年8月24日,就在刘翔参加奥运会跨栏小组预赛前一天,刘翔为主题的耐克广告开始在全国播放,并与耐克国际版本广告在时段上平分秋色;27日起,耐克全部换上刘翔广告;8月28日刘翔轰动性取得冠军,此时,人们也不由叹服耐克的眼光与魄力。 事实上,在雅典奥运上,耐克赞助的中国国家队有24支,中国队获得的32枚金牌中,属于耐克赞助运动员的有12个。 耐克是惟一一家愿意投资未来的公司。耐克最愿做、最擅长做的是培养明日之星。不是纯粹把体育转成商业、签合同给钱了事,而是要创造机会培养明星。耐克当初从小公司做到现在规模,就是因为坚持这样做。 李宁:压力下的迂回战术 很多本土公司寻找形象代言人的目的,都是希望迅速将明星的影响力平移到自己的产品上以促进销售。李宁公司也是如此。 伴随着这种压力,李宁公司渐渐将营销的焦点集中到了体育营销上,主要手段就是赞助:1992年巴赛罗那奥运会、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以及2000年悉尼奥运会,李宁的运动装一直是中国运动员的标准装备。李宁公司还常年赞助了中国乒乓球队、体操队、射击队、跳水队等。 2001年,李宁公司的第一家海外形象店在西班牙桑坦德成立;2002年9月,李宁公司为参加第十四届世界女篮锦标赛西班牙女篮提供了比赛服。李宁公司不断加大其体育营销的力度和规模,进一步加快品牌的国际化进程。 十余年来,李宁花费了1.5亿元做各种赛事的赞助,但由于没有预算配套资金的投入,赞助之后的推广工作难以系统展开,以致投入产出比不够理想。为了弥补这一缺陷,李宁参考国际通行的1∶3的标准,进行赞助之后配套推广资金的投入。 向耐克学习,李宁将自己的赞助重心做了一些调整,开始加大了与明星运动员的合作力度。2005年1月,李宁公司成为NBA战略合作伙伴,取得了使用NBA球员做品牌推广的权利。 点评: 耐克投资明日之星的模式是值得李宁学习的。他们在雅典奥运会之前发现了刘翔,现在又签下了中国未来最有希望进军NBA的新秀易建联。 而李宁的国际化努力,效果仍然有限。为了迎合西方社会推崇个人英雄的现状,李宁似乎应该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发现并充分开发明星球员的商业价值上。 中国市场是一个庞大的、具有很大增长空间的市场,关注耐克与李宁在中国市场的错车情况,我们就能准确把握未来世界体育用品市场的格局。 这两个老大都犯过不少错误。但是,一个伟大的公司之所以伟大,并不是源于它的不断成功,而是其能够在遭遇困难与挫折时依然能够不断拼争,最终实现对自我的超越。一个打不死的公司远比一个大公司更有存在的价值。 如果没有比较,李宁公司10多年取得的成果足以告慰李宁两鬓的白发。但放到全球体育经济的平台上,李宁公司甚至是危险的,因为一个行业能够产生国际性品牌的机会是有限的。而现在,这样的机会不仅没有增加,反而是越来越少。 好在李宁还有机会。他们现在的品牌国际化只是“围魏救赵”,志在巩固在中国市场的地位。目前,李宁公司国际化的色彩越来越浓,上市也为其搭建好了一个国际化融资平台,与国际化大公司的合作也越来越频繁。不久的将来,李宁一定不会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国际化品牌,而一定会做国际化市场。那时,李宁与耐克争夺的将不再只是一个中国市场。 李宁曾说不愿做中国的耐克,要做世界的李宁。但是,在国际化进程中,李宁需要牢记:只有成为中国的李宁,才能成为世界的李宁。 黄江伟:营销策划、品牌管理专家 燕涛:某大型民企职业经理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