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际财经 > 印度洋海啸波及中国经济 > 正文
 

史上最大国际救灾 雅加达会议协调工作非常重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09日 11:01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覃里雯 综合报道

  随着“东盟地震和海啸灾后问题”领导人特别会议在雅加达的召开,世界各国政府绕过了国际海啸救援行动的第一块礁石,初步联合起来面对严峻的挑战。

  雅加达会议对统一协调各国救援行动、增加行动效率非常重要。自从海啸发生以来,
各国政府和民间组织纷纷以各种形式送出了自己的援助,但是缺乏统一组织调度,难以避免物资分配不合理、甚至救援行动无法进行的问题。在斯里兰卡,北部民众自发筹款运往南部叛乱地区的救援物资被当地军队拒绝,而国际组织的物资就被允许进入。一个有序的、得到各方配合的联合国救援组织行动迫在眉睫。

  参与雅加达会议的各国领袖包括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美国国务卿鲍威尔、老挝总理本南、新加坡总理李显龙等。各国领袖似乎在一步步意识到情形的严重。“我曾经历战火,经历过飓风、龙卷风和其他(灾难)救援行动,但却从来没见过这样的情形。”越南战争老将鲍威尔说。

  各国许诺的捐款在直线上升,国际社会承诺向海啸受灾国提供的捐款总额已升至近40亿美元,承诺捐款的国家和国际组织已达到50多个。雅加达会议主要聚焦于如何最好地分配数十亿援助进行救援和救灾活动及灾后重建。各国领袖还将讨论建立一个国际预警系统的问题,并讨论了加强区域信息交流、考虑建立东盟救助基金、和经济合作等问题。关于减免受灾国外债的问题也在讨论阶段。

  新一轮的慷慨捐助有如慈善晚会上的竞赛,有人甚至认为富国在试图借此施加在世界舞台上的影响力,尤其是对印尼这个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欧洲代表路易斯.米歇尔告诫捐助各国不要争风头。但是联合国人道救援协调员詹.埃格兰不赞同这种太过优雅、不切实际的担心:“较劲的同情心总比没有同情心好。”他在此前抱怨,富国总是吝啬,以此影射华盛顿的捐款太少。而联合国秘书长则呼吁各国在现有赈灾款项上再增加17亿美元的捐助。

  但是欧洲代表米歇尔的另一个担心是很实际的,他认为有很多国家做出的许诺可能根本不会付诸实施。另一方面,一些国家则对受援国表达了同样的不信任,据《纽约时报》称,发放到伊朗的地震救援物资曾出现在伊朗的黑市上。

  此外,埃格兰在对捐助行动表示感谢的同时呼吁各国不要减少对联合国在世界其他地方的紧急人道主义救援行动的捐款。他说,苏丹达尔富尔地区、刚果?金?和其他存在人道主义危机地区的居民的生命和海啸灾民同样重要,都需要得到同等的关注。

  雅加达会议的一个结果就是,美国同意将美国总统布什8天前所搭建的一个由美国、日本、印度和澳大利亚共同组成的救灾“核心小组”解散,统一置于联合国救灾行动的领导之下。分析家曾经担心这个“膝跳反应”般情况下成立的小组可能与联合国救灾行动发生冲突。鲍威尔称:“核心小组帮助催化了国际社会(对灾难)的反应,”并且已经完成自身使命。安南秘书长对此表示感谢,并强调了联合国在此类行动中的领导地位。他还表示,美国、印度、新加坡和澳大利亚的军事运输物资和救援行动在灾后早期起到的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一位美国国务院官员说,驻扎在东南亚地区的美军将与联合国“紧密合作”,提供空中运输和数据支援,但不会受联合国的领导。

  包括中国和日本在内的很多国家都向灾区送出了援助人员。日本自卫队的先遣小组已经出发。

  对我国而言,此次救援不仅是我国人道主义传统的体现,也是再次承担地区大国责任,加深与东南亚各国信任基础的时机。

  在雅加达会议上,温家宝总理发表了诚恳的演讲,“中国还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并不富裕。我们提供的力所能及的援助是无私的。……中国一贯说话是算数的。”在会议上,温家宝总理提出的七点建议中,与未来很长一段时期内的东盟合作框架直接相关。这些建议除了在短期内合作救灾外,还包括:支持受灾国重建、考虑减免重灾国的到期政府债务;建立灾害预警机制等等。

  在此次海啸后,国际媒体曾经指出东盟国家缺乏国际合作预警机制的事实,称这一现状部分由于该地区经济不发达,更多的原因在于国家间由于历史遗留问题引起的相互不信任。我们有理由期待,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如果亚洲各国采取更为开放的态度,救灾合作可能成为东盟加深信任的转折点。

  危难中的援助对改善外交而言有时非常有效,有时功效不大,但受灾国接受援助通常是信任的表现。在1990年伊朗大地震后,伊朗曾经拒绝过许多外来支援,并公开声称搜救犬“不清洁”。而在2003年12月,主张逐步对外开放的改革派总统卡塔米主动向国际社会呼吁支援(尽管伊朗仍然拒绝以色列提出的帮助)。当时共有3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57支救援队,共有1000多人和161条搜索犬参加救援,在印度洋海啸发生之前,那次救援是历次国际救援行动中人数最多、规模最大的一次。《基督教箴言报》曾就此满怀希望地回溯历史:“这样的事情以前发生过:1999年,在一场毁灭性的地震后,希腊搁置多年的相互猜疑和怨恨,向邻国土耳其送出营救队伍。几个月后,希腊也遭受了地震,土耳其作出了友好的回报。结果两国关系决定性地升温了。”

  即便国际社会达成合作,在这次人类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规模最大的国际救灾行动中,各国面临的挑战尚未真正开始。肺炎和感染正在导致越来越多的灾民死亡,而目前,在很多地区,尤其是印尼受灾省份亚齐,幸存者依然得不到食物、水和基本的医疗条件。如果救援行动再不加速,迅速恶化的卫生条件将使瘟疫蔓延整个地区,造成比海啸更大的损失。

  负责救援的官员相信救援工作正在走上正轨,但他们警告大家,还有太多的困难在阻碍援助及时到达,以至于不能拯救那些受伤后严重感染的人们。目前的援救工作还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因没有足够的仓库来存放物资,使运送线路不顺畅;目前无法运送高蛋白食物,比如鱼,甚至是食用油;受灾地区的卫生条件没有得到什么改善,等等。最后——虽然现在看起来还比较遥远——重建被摧毁的社区,则需要多年的工作。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彩 信 专 题
元旦节
元旦和弦铃声专题
棋魂
千年棋魂藤原佐为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