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大阳光议政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5日 03:29 21世纪经济报道
马晖 孙雷 3月5日,大幕拉开,新一届全国人大代表登台亮相。 “今年的大会是一次换届的大会,也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国共产党十七大做出的战略部署的大会,还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北京奥运会举办之年的大会。” 此前一天,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首场发布会上,大会新闻发言人姜恩柱如此形容本次大会。 十届全国人大,自此,成为历史。 但其五年间的改革探索,无论是人大透明度的增加,还是代表履职能力的提升,抑或是科学立法、民主立法的践行,都不应为后来者所忘怀。 回望历史,是为了烛照未来。 阳光洒进议事厅 设在梅地亚中心的“两会”新闻中心,已于2月26日正式启用。 在这个新闻战硝烟弥漫的地方,诸多开放的新措施,令世界各地蜂拥而至的记者们感到了“两会”的新变化。 比如,今年“两会”新闻中心将实行的“开放式办公”。据新闻中心负责人介绍,新闻中心首次将接待和服务记者的境内记者组、港澳台记者组、外国记者组安排在同一大厅,实行开放式办公。 “这一举措使新闻中心的相关信息为境内外记者共享,也为境内外记者提供了相互交流的机会。”该负责人表示。 其实,开放与透明,一直是近年来人大工作的一个主题。 2003年,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有3000名海内外记者报名。 2004年,更多的代表团敞开了大门,允许记者旁听团组会议的讨论。 2005年,审议反分裂国家法草案时,6个代表团团组会议同时对境外媒体开放。 2006年,西藏代表团首次向媒体开放,33个代表团、35次代表团团组会议向境外记者敞开大门。 2007年,首次对外公布各代表团驻地详细地址,公开各代表团新闻联络员的电话,首次提供全国人大常委会工作报告的英文版。 而在人大闭会期间,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也采取了诸多措施,保障“阳光洒进议事大厅”。比如,建立三级新闻发言人制度,及时发布重要信息;邀请越来越多的记者参加常委会活动报道;重要法律通过后,举行新闻发布会,邀请立法参与者回答记者问题等。 3月5日,全国人大十一届一次会议拉开帷幕。新闻中心负责人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年的“两会”对外开放团组之多、之全将是历史上“第一次”;甚至在开放团组每次讨论结束后,还将留半小时作为媒体提问时间,这也是“第一次”。 提升履职能力 “3月1日 周六 晴 昨天下午开始是代表培训。听了人大代表制度、宪法等方面的讲座,今天上午听了发改委马凯、财政部谢旭人、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陈志明同志的讲话,进一步了解了经济形势、财政形势、就业形势,对我有好处。盛华仁同志介绍了2007年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工作情况。当然,这些都是视频转播的。也就是说,全国的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都在进行培训。……2号和3号上午还是学习。” 这是全国人大代表叶青的一页日记。 在赴京之前,叶青和其他湖北团的全国人大代表都预先“做足了功课”。 2005年,中共中央转发《中共全国人大常委会党组关于进一步发挥全国人大代表作用,加强全国人大常委会制度建设的若干意见》(下称“9号文件”),正式提出要建立全国人大代表的系统培训制度。 随后,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出台了包括《关于加强和规范全国人大代表活动的若干意见》等5个相关工作文件。这些系列文件对代表在闭会期间的活动、议案处理、信访工作、充分发挥专门委员会作用等做出了具体规定。 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代表工作由此面貌一新。 2006年,全国人大委员长吴邦国在全国人大常委会所做的工作报告中谈到代表培训工作时表示,人大常委会举办了5期培训班,有400多名代表参加,就保护资源环境、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创新型国家等问题进行学习研讨。而地方各区省市则普遍建立了全国人大代表联络处,为代表进一步接触选民提供了服务。 据统计,十届全国人大五年间,代表共提出议案3700多件、建议近3万件,其中有部分法律议案已经制定为法律或依据这些建议对法律进行了修订;还有不少议案已经列入常委会立法规划和计划,对制定法律和推动有关实际问题的解决起了重要作用。 还有660多人次的代表列席了常委会会议,1700多人次参加了执法检查和立法调研,5300多人次参加了专题调研,9000多人次参加了集中视察。 “代表的这些活动,扩大了代表对常委会工作的参与,提高了代表履职能力,代表参与管理国家事务的作用得到了更加充分的发挥。”姜恩柱表示。 开门立法 言犹在耳。 2003年3月18日,人民大会堂,吴邦国委员长在十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闭幕时表示,“抓紧制定一批新的法律,及时修改完善一批现有法律,争取在本届任期内,基本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此后,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都要制订年度立法计划。 十届全国人大五年来,通过了宪法修正案,颁布实施了反分裂国家法,制定和修改了监督法、物权法、选举法、公务员法等近100部法律、法律解释和有关法律问题的决定,一批基本的、急需的、条件成熟的立法项目相继完成。 在法律体系逐渐完备的同时,开门立法的精神也贯穿始终。 在立法工作中,每年全国人大都选择一两部重要法律草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广泛征求意见,比如物权法草案、劳动合同法草案、就业促进法草案等都公开征求意见,收到各方面提出的大量意见和建议。 据全国人大提供的数字显示,劳动合同法草案公布后,共收到各方面意见近20万件,其中65%的意见来自基层劳动者。 而《个人所得税法》修订听证会的召开,更被视作开门立法的典范。 2005年9月27日上午,全国人大召开听证会,内容是个人所得税工薪所得减除费用标准,20名公共陈述者代表全国13亿人,围绕《个人所得税法》修改,向全国人大乃至全社会传达民众的各种声音。 这些从近五千名报名者中遴选出来的代表所发表的“个人看法”,此后成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修改个人所得税法的“重要根据”。 2007年12月29日,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个人所得税法修正案,将工薪所得费用减除标准从1600元提高至2000元。新标准于2008年3月1日起施行。 而这场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举办的立法听证会,也给全国人大的工作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央电视台那天从早上8∶30一直直播到下午4∶30,中间还插入嘉宾访谈。后来,央视的朋友告诉我,反响空前,打进台里的电话一天都没断。”全国人大常委会办公厅新闻局的一位负责人表示。 姜恩柱说,十届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采取多种措施,提高人大工作的公开性和透明度,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对人大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监督权。“今后,全国人大还要继续加强这方面的工作。”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