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2007 等待之年(13)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2日 12:05 《财经》杂志

  保险投资大为放开,造就金融版图中保险新势力的崛起,也凸现风险和内控管理亟待补牢

  保险:老虎出笼

  □本刊记者 于宁/文

  保险公司在投资领域的“苏醒”,注定要成为影响中国资本市场和企业股权市场的重大事件。

  2006年,仿佛一夜之间,以中国人寿保险公司、平安保险(集团)股份公司为代表的中国保险业,迅速成为市场中最具竞争力的机构投资者。伴随着中国人寿、中国平安的回归A股,保险新势力的崛起更令人为之瞩目。

  与此同时,警钟亦在2006年敲响。新华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重大违规投资事件被披露,对于保险业而言显然并非个案。在迅速扩张的同时,如何从根本上解决保险公司的公司治理、激励机制、风险控制等基础性问题,才是2007年保险业“更上一层楼”面临的真切问题。

  混业新格局

  2004年9月,中国人寿未能在建行股份公司挂牌前获得国务院关于保险公司可以入股银行的批文。此后,中国人寿再也没有错过类似的机会。

  从中国银行工商银行、兴业银行、徽商银行到广东发展银行,中国人寿在银行业的股权投资已超过200亿元,平安保险在银行业的投资也超过100亿元。据统计,中国人寿、平安保险等多家保险公司投资中国银行、工商银行A股合计188.9亿元、H股125.1亿港元,分别占中国银行A股和H股的23.2%和5.8%,占工商银行A股和H股新发行量的30.5%和6.8%。

  更多嗷嗷待哺的商业银行,开始把中国人寿视为潜在投资者。据悉,摆在中国人寿投资部案头的项目报告不胜枚举,如民生银行、广州市商业银行、珠海市商业银行以及准备筹建的北部湾银行等。业内人士提到未来国家开发银行、农业银行引资时,也常常提及中国人寿入股的可能性。

  “珠海市商业银行的项目是花旗银行介绍来的,我们还没有来得及做尽职调查。”中国人寿的一位人士称,“投资部做股权投资的只有几个人,我们正在扩招。”

  事实上,保险公司并不甘于成为银行的财务投资者。2006年,保险公司在银行收购方面也颇有斩获。经过漫长的谈判,中国人寿以56.7亿元入股广东发展银行20%,与花旗银行等并列第一大股东,在董事会中拥有两个席位。

  平安保险虽然未能入股广发行,却以49.1亿元收购了深圳市商业银行89.24%的股权。2006年9月间,平安又洽谈入股深圳发展银行,期望成为第一大股东,但未果。此后,中国人保也曾提出入股深发展的意向。

  记者从银监会获悉,银行监管当局对保险公司控股银行有所顾虑,认为保险公司入主并不能给银行带来多大增值。但保险公司方面显然不会放弃这种努力。平安保险董事长马明哲即多次表明发展银行业务的长期打算,“保险、银行、资产管理是平安的三个支柱,要做到平衡发展至少需要十年的努力,因为国内还有市场准入的要求。”

  2006年10月,保监会发布了《关于保险机构投资商业银行股权的通知》,明确了保险公司入股商业银行的规模和条件。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保监会主席吴定富提出,将继续拓宽保险资金运用渠道,其中包括探索投资商业银行、基金公司和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目前,中国人寿和人寿集团已经成为中信证券第二大股东,平安保险旗下早已拥有平安证券。据悉,中国人寿还有意入股其他证券公司。

  目前,商业银行已经获准发起设立基金管理公司,但还没有直接投资保险公司和证券公司;证券公司中只有华泰证券一家入股江苏银行。中国人寿和平安保险的强势出击,已使保险公司抢先一步进入混业经营的态势十分突出。

  新投资时代

  2006年6月颁布的《国务院关于保险业改革发展的若干意见》(业内简称“国十条”),为保险公司投资于银行、不动产和基础设施开闸,还开展保险资金投资创业投资企业试点,支持保险机构投资医疗机构,允许符合条件的保险资产管理公司逐步扩大资产管理范围,为保险公司打开投资渠道提供了诸多可能。

  时势推动下,保险公司的投资冲动正在达到新的峰值。这主要基于三个原因。

  首先,保费收入增长较快,2006年全行业保费收入为5641亿元,同比增长14.4%。占市场份额近半的中国人寿,去年新增投资额约1500亿元,资金急剧扩张。

  其次,股市转牛后,投资收益明显提高。2006年保险资金运用余额为17785亿元,较2006年初增长26.2%。保险公司全年共拿出912.08亿元购买证券投资基金,直接投资股票以及未上市股权的保险资金累计达929.24亿元,占5.22%,比2006年初上升了4.1个百分点。

  去年保险全行业实现投资收益955亿元,收益率达到5.8%,比2005年提高了2.2个百分点,为近三年来的最好水平。此外,中国人寿对银行股、中信证券等投资,已获得可观的收益。

  其三,保险公司资本金实力增强为投资提供了坚实的后盾。2006年保险业实收资本1039.5亿元,是2002年的2.9倍。2006年共有31家公司增资127亿元,3家公司发行次级债53亿元。中国人寿、平安保险回归A股募集资金约300亿元,中再集团还获得中央汇金投资公司的40亿美元注资,民安控股去年底亦在香港上市,集资约13亿元。

  2006年,中国人寿的股权投资(包括对工行、中行IPO投资)超过600亿元。中国人寿首席投资官刘乐飞曾对《财经》记者表示:“对于境外投资者来说,完全可以把中国人寿看做一个QFII。单一外资入股中资银行的比例最高不得超过20%,我们一家就投了广发行20%,因此,要通过QFII投资中国的银行股,还不如直接买中国人寿。”

  他还称,中国人寿在不断调整投资组合,随着资产类别的不断丰富,投资回报可以稳定保持在一个较高的合理水平。

  中国人寿的市场领先者优势、成长潜力以及激进的投资组合,在新年伊始即赢得了资本市场热捧。作为“保险回归第一股”,其网上网下共冻结资金约8325亿元,超过工商银行A股发行时7810亿元的冻结资金规模,创下国内证券市场的新纪录。中国人寿首日开盘37元,涨幅超过其发行价18.88元的一倍。以市值计,中国人寿已赫然为全球最大的寿险公司,也是第四大保险公司。

  保险公司的舞台正在迅速扩张。铁路、高速公路、水务、电网等具有长期稳定收益的基础设施投资,已进入保险业的视野。2006年3月,保监会颁布了《保险资金间接投资基础设施项目试点管理办法》,保险公司在基础设施投资方面获得突破。据悉,保险资金投资京沪铁路改造项目已确定为800亿元,占该项目全部投资额的50%,2006年已经投资了100亿元。中国人寿保险集团还斥资350亿元参股了南方电网,持有32%的股份,创下保险行业最大的单笔投资。

  在私募股权投资领域,中国人寿集团和人寿股份公司已获得国务院特批,共出资10亿元成为中国第一个产业投资基金——渤海产业基金的投资人。据悉,继渤海产业基金之后,有数家产业基金在申报试点,亦有外资股权投资基金希望在中国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管理中国企业的资金,保险公司也是其资金来源的主要目标。

  不过,从目前来看,不排除保险公司自己发起成立基金的可能性,这意味着保险公司不仅要管自己的庞大的现金流,还要向专业的资产管理公司进军。

  这一切似乎来得太过迅猛。《财经》记者获悉,决策当局已对保险公司的投资势头表示了一定的担心。“保险公司应更多地利用基金等专业投资者来管理资金,以分散风险。”一位金融专家表示。

  资金运用风险预警

  在拓宽保险资金投资渠道的过程中,保险资金运用的风险控制问题已显得较为突出。2006年底,保监会副主席李克穆向《财经》记者表示,保险资金运用是当前保险公司面临的最大问题。

  去年9月23日,保监会开始对新华人寿股份有限公司资金运用问题进行调查,发现违规运用保险资金等严重问题。12月27日,保监会责令新华人寿董事会调整董事长等职务,董事长关国亮被免职。今年2月1日,董事会又免去新华人寿资产管理公司总经理李树义及两位副总的职务。

  经《财经》记者查证,新华人寿在董事会不知情的情况下,将保险资金投资于多个房地产开发项目乃至航空公司股权收购。这些项目与新华人寿公司权属关系并没有完备的法律文件可资证明,新华人寿通过资产管理公司以及数家壳公司划转资金。此外,数家与关国亮相关的股东入股新华人寿的资金即来自新华人寿,至今由于部分股权抵押等问题,资金尚未追回。

  新华人寿的故事,凸显了保险公司中普遍存在的内部人控制、公司治理缺失等问题。新华人寿成立十年来,从规模上已经成为国内第四大寿险公司,总资产超过900亿元,而资本金只有12亿元,偿付能力明显不足。由于内部人控制的原因,新华人寿难以通过增资扩股来推动自身的发展,还出现了资金的大规模挪用。

  在今年初召开的2007年全国保险工作会议上,中国保监会主席吴定富表示,新华人寿成立以来,在长达八年的时间里,存在资金违规操作、账外运营、虚增利润,财务、审计却“一路绿灯”。

  吴定富将当前国内保险业面临的主要风险框定为四大类别,即定价风险、投资风险、公司治理结构不完善以及内控不严。他指出,“在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完善保险公司治理结构,特别是防范不合格股东把保险公司当做融资平台,是保险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