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2007 等待之年(4)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2日 12:05 《财经》杂志

  “病毒仍然存在,我们绝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必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行动”

  公共卫生:H5N1依然在

  □本刊记者 曹海丽/文

  2月初,欧洲最大的火鸡养殖场——英国东部萨福克郡的伯纳德马修斯(Bernard Matthews)农场成为媒体关注的一个焦点。

  这家农场拥有22个养鸡棚,育有16万只火鸡。其中一个养鸡棚遭到了H5N1禽流感病毒的侵袭,2500只鸡感染死亡。在英国政府的毒气扑杀行动中,5万多只火鸡被扑杀。火鸡尸体被装入“密闭、防泄漏的货车”,运往斯塔福德郡的一家工厂进行高温火化。

  这是英国境内发生的第一起——也是去年8月以来欧盟27个成员国内发生的第二起H5N1禽流感确诊疫情。一个月前,匈牙利的一个农场亦发现鹅只中感染了H5N1病毒,导致上千只飞禽被扑杀。

  英国爆发的禽流感疫情尤其引起了欧洲普遍警惕。主要养殖大国如荷兰、法国,立即采取了防控措施,多个国家宣布禁止从英国进口禽类产品。

  “病毒仍然存在,”欧盟卫生专员凯普里阿诺(Markos Kyprianou)向记者说,“我们绝不应该认为自己是安全的……必须保持警惕,随时准备行动。”

  与此同时,在亚洲和非洲,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也依然在肆虐。去年入冬以来,韩国、越南、印尼、日本、香港、泰国,以及非洲的尼日利亚、埃及,相继爆发规模不等的动物禽流感疫情。

  另一方面,新的人感染禽流感病例也继续在零星发生,其中尤以印度尼西亚最为严重。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该国自2007年以来,已发现多达六起人感染病例,五人死亡。中国卫生部亦于1月10日通报在安徽屯溪发现一名37岁男性感染禽流感病毒,经医治已痊愈出院。这也是中国在沉寂半年之后发现的最新一例人禽流感病例。

  2月3日,世界卫生组织通告,尼日利亚政府当天宣布了一起因H5N1病毒感染死亡案例,其感染源仍在进一步调查中。新年伊始,同处于北非的埃及也发现两例人感染死亡病例;不到一年时间,这个国家已经报告了20起人感染病例,其中12人死亡。

  病毒认知仍有限

  自2003年12月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在东南亚首次蔓延开来,这一病毒便被国际社会认为是最有可能引发流感全球爆发的祸根。

  过去一个世纪里,全球曾发生过三次流感大流行。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波及几大洲,造成了至少上千万 人死亡。

  就在H5N1禽流感大规模爆发之前不久,从中国内地发源并扩散到周边及其他地区的SARS,刚刚让人们领教了新发急性传染病的跨国界威胁和恐慌;H5N1病毒的再次现身,不由得让国际卫生专家拉响了警报。因为同SARS病毒相比,流感病毒的传播速度、易染程度都远超前者。

  过去三年多时间里,H5N1禽流感病毒的确呈现出“燎原”之势,且毒性有增无减。最初,这一病毒还只是局限于东南亚地区。但自2005年5月,中国青海湖发生候鸟感染H5N1病毒死亡疫情之后,这一病毒便穿越中亚,到达俄罗斯和东欧;2006年以来,又进一步在全球范围内扩散,先到达西欧一些国家,后来又登陆非洲,陷于战争泥淖的中东地区也未能幸免。目前,只有被大洋隔绝的美洲、大洋洲尚未报告发现禽流感疫情。

  现在,新一轮的禽流感疫情又在东南亚、非洲、欧洲再次相继爆发。

  令人不安的是,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的大规模和反复爆发,伴随着人类已经整整三年有余。但至今人类对这个病毒的认知仍然非常有限,特别是关键的病毒变异与传播。

  “自H5N1病毒1997年被首次确认以来,已经发展出多个所谓H5N1病毒‘分支’。”世界卫生组织全球流感项目流行病学和大流行预警和反应部门的普渡(Michael L. Perdue)博士向《财经》记者表示。

  1997年,香港爆发全球首次被确认的H5N1禽流感疫情,18人受感染,6人死亡,香港为此于三天内销毁了150万只鸡。

  “病毒学家使用不同的名词,如‘分化枝’(clades)、‘分支’(sublineages)、‘种’(strains)、‘亚种’(substrains)、‘变异株’(variants)等等,来处理在流感病毒中发生的大量变异。”普渡博士说,“很显然,H5N1在全球范围内存在着许多个分支。”

  尽管对病毒的起源、变异和传播,科学家还没有准确、清晰的答案,但对于从2005年下半年开始在亚洲以外出现的禽流感疫情,国际卫生界有一个一致和相对明确的结论。

  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网络实验室对各国病毒样本的检测和基因序列分析,发现它们同2005年5月青海湖的禽流感病毒株99%以上同源。这意味着,候鸟在东南亚以外地区的传播中或起了主导作用。不过,并不是所有亚洲以外的国家都是这种情况。比如说,尼日利亚的禽流感就来自与土耳其的禽类贸易。

  2006年10月底,香港大学新发传染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管轶教授等人发表论文,证实H5N1禽流感病毒继续在不同类型的禽类中成为“动物广泛流行的病毒”(panzootic)。基因和抗原分析显示,自2005年下半年以来,之前一种并不具有显著特征的H5N1病毒分支经变异,已成为在华南禽类传播中占主导地位的病毒;因其最早在福建发现,被命名为“类福建毒株”(Fujian-like)。

  这一毒株同时在香港、老挝、马来西亚、泰国和越南等部分地区于2006年初爆发的禽流感感染家禽中分离出,而且与2006年春夏之交在中国南方发生的人禽流感感染同源。但是,“类福建毒株”如何“异军突起”并占据主导地位的形成机制,则尚不清楚。

  从2007年的最新情况看,英国首次出现禽类大面积感染死亡,说明在欧洲,疫情已经突破了野鸟而到达家禽。目前对英国禽流感感染源的调查仍在进行中,一种说法认为或为候鸟传染,另一种说法则认为与之前发生在匈牙利的鹅只禽流感或有关,因为英国的这家农场主人恰巧也参股匈牙利的那家农场。不过,伯纳德马修斯农场否认两者间有禽只运输往来。

  防控挑战

  到目前为止,H5N1高致病性禽流感病毒还主要局限在动物之间的大规模传播和传染。人感染的绝对数量和频率尚不高。根据世卫统计,自2003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累计总共有272人感染,166人死亡,死亡率超过一半。

  H5N1禽流感会否演变成人际传播大流行?没有人能够预测它会何时、以何种方式发生。

  2006年7月底,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科学家发表论文,认为H5N1病毒与人流感病毒进行基因重组后,并不会轻易获得人际传播能力。媒体一度将此评论为“或将减轻全球大规模流感发生的可能性”。

  但科学家警告说,这并不意味着H5N1可能导致巨大灾难的警报已经解除。因为这项实验没有考虑到病毒的变异。

  尽管尚未发现病毒发生了实质性的变异,但“赌它不会发生是愚蠢的”。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考定雷(Peter Cordingley)对《财经》记者说。普渡博士亦表示,H5N1仍是一个具有毁灭性的病原体,而且可以肯定,仍有潜在可能成为引发人类流感大流行的一个病原体。

  在全球联系越来越紧密的情况下,流行性疾病已经不再是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问题,而是全球共同面临的一个挑战。在今年的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流行性疾病亦成为一个讨论重点。在1月27日的一场关于大规模流行性疾病(pandemic)的讨论会上,与会的疾控专家普遍对未来可能出现的大范围疫病传播情况,以及目前许多国家缺乏准备的现状感到担忧,并呼吁建立有效的流行病预防和监控机制。

  一个基本的事实是,早在禽流感爆发之初,国际动物卫生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就发出指引,强调防控的根本是切断禽的传播,止于源头。然而三年多过去,禽的传播范围越发呈扩大之势,加上候鸟也已经带毒,病毒又在不断地变异,防控可谓难上加难。

  中国自2005年底开始在内地实行禽流感全面免疫政策。国家禽流感参考实验室主任陈化兰在去年11月10日的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研制疫苗的有效性不但使中国的禽流感得到了很好的控制,而且“还在越南、蒙古等很多国家的家禽中使用”。

  不过,中国2006年的官方通报仍显示,疫情并未阻断。据中国国家首席兽医官、农业部兽医局局长贾幼陵在同一个新闻发布会上介绍,2006年,中国内地共有七个省份发生十起家禽疫情,发病家禽9万只,死亡4.7万只,扑杀294万只;候鸟疫情涉及青海、西藏两个省(区),共死亡候鸟3641只。

  有待进一步查证的是,中国卫生部报告发现的多起人感染病例一概病源不明。农业部调查小组与相关地方政府部门一直否认出现过禽流感疫情。这种情况在其他出现人感染病例的国家殊为罕见——也许最初会出现病源不明的情况,但最终都能追溯到动物的感染源。

  对于这一“特殊情况”,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平洋办公室新闻发言人考定雷认为,可能是两个原因:一是中国太大,监测起来不太容易;二是中国实行的全面免疫政策有一个负面效果,免疫禽只有时会带毒但不显示生病症状,因此检测不出动物疫情。

  H5N1是否会对人类构成实质性威胁?目前仍是未知。但就其在动物中的蔓延趋势,着实令人担忧。过去三年多抗击动物禽流感的经验告诉人们,对病毒的认识和研究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信息的公开、透明、共享与对待科学的诚实态度。

  2月初,就在英国宣布发现首起确诊H5N1禽流感疫情的同时,受这一病毒影响最严重的印度尼西亚却宣布,已于月前停止与外国实验室共享禽流感病毒的人类基因样本。印尼政府称,这样做的目的,是希望保护与这种致命病毒毒株有关的知识产权,他们正与全球最大的血液病药品制造商百特国际(Baxter International)合作生产一种疫苗。

  印尼这一决定引起了国际社会的担忧,认为可能延缓国际社会为防止一场大规模传染病而付出的努力。-

    更多精彩内容请见《财经》杂志网站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下一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