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王娜 北京报道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国家战略已提出整整两年,而纲领性文件——《促进中部崛起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至今尚未出台,不过,2006年春天,答案或将揭晓。
3月20至23日,国务院研究室综合司分三天分布《中部六省调查研究报告》(以下简称
《调查报告》)。权威人士指出,《调查报告》是为《意见》出台所做的调研准备,同时为中部六省提出了方向。
《调查报告》显示,中部六省都在衡量自身比较优势的基础上“谋划部署加快自身发展的战略思想和重点”,以及中部地区新一轮发展热潮中的新特点。
但是,《调查报告》同时提醒,正在制约中部发展的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水平低,对外开放程度不高,经济增长动力和活力不足等突出矛盾和问题。
“等基地”政策将实施
2005年下半年,国务院研究室陈文玲司长一行3人调研中部六省20多个城市、15个开发区、40家企业和12个县乡镇,发现中部各省对符合各自发展实际的战略大布局日渐清晰。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发展战略和区域经济研究室副主任冯杰分析,地区比较优势是各省制定区域经济发展战略思路的基本前提。河南省发改委政策研究室刘主任向记者介绍,中部崛起的研究不仅包括对本省省情的研究,还包括东、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本省与周边区域经济联系的趋势研究。
《调查报告》指出,山西省提出的战略思路是,“建设全国新型能源基地和新型工业基地”;河南省的战略构想是,把加快中原城市群发展和县域经济发展作为实现中原崛起的两大支撑;湖北省力图“把湖北建设成重要的农产品加工生产区、现代制造区聚集区、高新技术发展区、现代物流中心区”;而湖南省的重点是做强长株潭城市群,建设湘中经济走廊,发展湘西经济带;安徽省正在“翘首向东”,融入长三角;江西则要“建成发达地区的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基地、优质农副产品加工供应基地、劳务输出基地和旅游休闲的后花园”。
“这样的定位虽然不是很高,但是符合江西实际切实可行的。”江西省统计局副局长彭道宾如此评价,江西实行的是“搭车战略”,希望借助身处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腹地的区位优势搭上沿海地区经济发展的快车。
这些战略构想也与《政府工作报告》的指导意见一一对应。
当然,六省最关心的还是中央会相应地给予哪些优惠政策。目前,比较明确的是国家对作为粮食主产区的中部会给予相应的补贴,也会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一些政策,以及对西部强力扶持的一些政策向中部延伸。“这些或许是《意见》中最实的内容,”有关权威人士向记者表示,《意见》作为指导“中部崛起”的纲领性文件,会比较宏观和原则性。
上述权威人士透露,国务院东北办正在会同多方研究中部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解决除东北地区外“等基地”的问题,以便实行全国统一的老工业基地振兴政策。
城市群:郑州、武汉南北相望
《调查报告》针对制约中部发展的种种矛盾和问题,抛出了应对之策——增强中心城市辐射功能,带动周边地区发展。而这18个字也同样出现在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区域经济学认为,城市群的数量及发展规模与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中部各省也正在推进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加快建设有辐射力和带动力的城市群、城市带和城市圈。武汉的“8+1”城市群、河南的中原城市群、湖南的长株潭城市群、安徽的合肥芜湖等沿江城市带、江西的昌九工业走廊、山西的太原城市群正在逐步形成辐射力和带动力。
尽管如此,中国社科院工业布局与区域经济研究室主任魏后凯却认为,中部地区的城市群相对东部沿海地区来说差距较大。于3月20日中国社会科学院刚刚发布的《城市竞争力蓝皮书》也提供了佐证:中部地区仅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和长株潭城市群进入前十五位,分列第7、9、11位。
测算城市群竞争力排名的白枚研究员向记者介绍,中部地区中原城市群、武汉城市群已经进入了快速发展的初期,其他的几个城市群还处于萌芽阶段。
事实上,河南和湖北也是中部六省中综合实力靠前的两省。在“中部崛起”战略中,郑州、武汉南北相望,争先“挑头”。两省都以综合优势,当仁不让地提出要“走在中部崛起的最前列”。抛开其他因素不谈,仅从区位上看,河南和湖北均处于南北东西汇通之地,有专家指出,“将主要由河南和湖北承担起大流通、大物流的重任”。
然而,魏后凯认为在未来5-10年内很难说哪个城市会发展到上海之于长三角的位置,各省可以在彼此的竞争中共同发展。他曾向有关部门建言“实行有差别的区域调控与国家援助政策”。“我的意见也得到了有关部门的认可。”
“有关中部崛起的具体发展建议主要还是围绕《政府工作报告》的原则。”陈文玲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