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专家称2006人民币升值有3%到3.25%的预期空间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 06:59 第一财经日报

  刘勘

  美元利率与人民币汇率自2005年12月13日,美联储将联邦基金利率上调0.25个百分点,升至4.25%后,市场普遍预期在2006年1月31日议息会议上,可能再度上调0.25个百分点至4.5%,在3月28日还会再加息至4.75%,随即美元加息周期有望结束。

  美元在过去18个月中,成为高利率货币,从而扭转了美元颓势。若美元加息步伐停止,将会对美元造成打击,美元再次出现疲软下滑信号,则短期套利资金流入美国趋势逐渐减弱,美元强势风光难以再现,极有可能转为出现抛售美元的风潮。

  这种美元利率与汇率互动因素,不但影响2006年外汇市场,也会波及到

人民币汇率与利率趋向和波动幅度,进而影响到A股市场资金的流向、流量、流速的变化,以及股票市场行情演绎方式,因此投资者不可忽视。

  

人民币升值还有一个重要诱因,就是实际收益率问题。以10年期国债为例,扣除通货膨胀因素,实际收益率中国为2.9%,欧元区为1.28%,日本为1.24%,美国为0.92%,显然我国收益率高于这些发达国家,在实际收益率偏高状况下,对国际资本构成吸引力,不断涌入我国助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若我国顶住国际资金的压力不升值,则势必以推高通货膨胀为代价。当实际汇率升值要求没有转化成名义汇率升值时,潜在的通货膨胀因素就会转嫁到不动产上,表现于生产要素价格的上涨。

  央行为了稳定名义汇率而吸储外汇,2005年底外汇储备再创8189亿美元的新高,央行被迫投放出大量的基础货币。据资料显示:2004年5月份外汇占款达到34160亿元,占央行当期基础货币总供给的52%。自去年下半年以来,从票据回购量屡创新高,尤其是2006年1月12日央行单周回笼,创出2100亿元的最高纪录,央行单周回笼货币,今后还会不断刷新纪录,外汇占款使基础货币投放量有增无减,估计目前外汇占款,可能超过央行当期基础货币总供给的60%以上。

    又如2005年下半年连续5个月M2货币增长超高17.5%(原计划M2货币增长15%),客观上形成货币市场资金宽裕格局,采取人民币低利率政策,以利率压迫汇率,配合汇率政策的执行,使人民币升值以缓升、慢升或碎步方式升,这在2005年度是成功的,可是在2006年度则要特别提高警惕了。前车之鉴在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日本遇到本币升值压力时,曾用过利率压迫汇率的方式。

    日本M2货币供应量逾17个月增长高达18%;另外,日本央行于1986年1月大幅度放松银根,将再贴现率从 1985 年的5%下调至3%;1987 年2月又进一步下调至2.5%。宽松的货币政策并没有刺激实体经济走强,而富裕的资金却流入了金融和

房地产市场,从此推动了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上升,如日经指数从 13000 点升至39000 点,日本地产也涨个不停。为了防止泡沫导致经济“空心化”,日本在1989年5月突然调整货币政策,将再贴现率从2.5%上调至4.25%,1990年8月又提高到6%。剧烈的金融紧缩政策,使日本股市和房地产价格迅速下跌,给股票市场带来很大的打击。

  现在我国商业银行超额准备金利率,由1.62%下调至0.99%,促使国内隔夜拆借利率下降约为1.5%,与美联储4.25%的隔夜拆借利率,存在2.75个百分点的差距。人民币自汇改以来,已升值了2.6%,从人民币与美元隔夜拆借利率的利差看,人民币升值幅度小于投机资本3%的成本,那么人民币与美元的套利机会空间就非常小,则赌人民币升值投机性的“热钱”,将无法获得超额收益,显示央行这一货币政策运用是正确的。2006年美元基准利率还有望上升到4.5%至4.75%,美元与人民币短期利差扩大到3%至3.25%,为人民币调整汇率空间提供了一定条件。也就是说2006年度人民币升值有3%至3.25%的预期空间,只要人民币升值幅度小于美元与人民币短期利差,就难有套利空间出现,可以防止投机性“热钱”流入炒作人民币。

  但是当美元加息周期结束,美元利率在今年上半年见顶后,弱势美元信号重现,有可能出现抛售美元风潮,势必加剧美元贬值,加速亚太地区货币升势,美元疲软将令人民币兑美元不断升值。由于人民币汇率很大程度上是参照国际美元走势,在人民币升值预期压力下,炒作人民币的套利空间就可能由此被打开,这是股票市场投资者值得高度关注和警惕的。加之人民币实际收益率高于周边国家和地区,很可能会引发国际投机资本向人民币再次大量涌来,其目标可能是已经调整了5年的A股市场。去年初境外投资机构持有A股市值69.7亿元,上升到去年底的180亿元,增幅达158.2%。我国目前储蓄率高达46%,居民储蓄存款14万亿元,企业存款10万亿元,在如此宽松货币资金环境下,将可能汇集成境内外强大资金流,流向资金“洼地”的A股市场。(作者系华林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本文不代表本报观点)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1,57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