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气荒溯源 五大液化气进口商不愿亏本经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27日 03:47 新京报 | |||||||||
外资LPG市场的操控之深,导致气荒调节缺乏有效、合法的手段,这也让人反思引进外资过程中如何均衡体现其利益和责任 □本报记者 高泽阳 北京报道 年关将至,备受气价飞涨煎熬的广州市民终于可以喘口气。1月25日,从广东省物价局
目前,广东省液化气市场趋于平稳,全省范围内每瓶15公斤瓶装液化气的平均价格已回落到103.7元。不过,这一价格仍然高于2005年12月制定的“不高于95元”的“呼吁价”。 对于肆虐的“气荒”,各界都开始探求其原因和解决方法。 “最终,要考虑建立LPG储备的方式,能源业的开放思路有待重新思考。”1月23日,发改委价格司一位人士指出。 “呼吁价”夭折 2005年底,广东LPG稀缺初现端倪以来,广东政府就一直在寻求价格调控手段。 2005年12月21日,广州市物价局召集振戎燃气、市煤气公司、中穗燃气、九丰燃气等四家主要LPG经营企业召开瓶装气价格协调会,协商后“呼吁价”出台,“呼吁”在元旦、春节期间,瓶装燃气价格“不高于95元”。 今年1月6日,广东省物价局开始进一步监督二级经销商的行为,把民用液化气也列入了监管范围。 1月10日左右,国内市场LPG价格由5493元/吨迅速上涨至5734元/吨,涨幅达4.4%,轻松突破2005年指数单日最高值5548元/吨的记录,局部地区甚至出现高达7500元/吨的成交价。 “这段时间一度出现了价格倒挂,卖多少亏多少,我们只对以前预订的气商供气。”全国最大LPG进口企业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简称深圳华安)一位内部人士回忆。 在此情形下,1月12日物价局被迫取消“呼吁价”。 1月16日,广东省内气价全面反弹,并牵动全国供气紧张。各地物价部门纷纷效仿广东,出台政策限价。 “政府限价只是治标不治本,供求链条并没有理顺。”慧聪网石油频道总经理杨瑞军说。 他注意到,广东各进口商面对高昂的成本纷纷缩减进口,并采取限量停出等措施,华南地区巨大的需求缺口难以满足,导致外省货源进入当地的价格不断被炒高,并引发价格全面上涨,海南、广西、福建等地LPG全面告急。 “政府出面干预等于承认了供不应求的市场格局,而经销商们某种程度希望看到这种表态。”广东油气商会一位负责人指出,政府限价并使经销商们的投机冲动降低。 “供不应求必然滋生投机行为,这是经济规律。”北京理工大学市场营销副教授崔立新强调,行政指令限价行为只能安定一时,改变供需结构才是根本。 慧聪咨询赵静认为,气价大幅波动根源并不在于二级经销商,在我国LPG销售结构中,20多家进口商资本雄厚。而二级分销商往往是小成本运作,散兵游勇式作战。“真正勾结起来哄抬物价的并不多,即便联合,资金影响力也相当有限。”赵静认为,气荒根源在于进口环节出现问题。 进口商“偷懒” 种种事实表明,广东“气荒”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供给环节出现问题,症结集中在进口商环节。 目前,广东省全省目前有2900万液化石油气用户,80%国外进口,12%从外省购买,本地三大炼化厂(中石化广州分公司、中石化茂名分公司、中石化湛江东兴石油企业有限公司)只能供给8%左右的用气量。 据《深圳商报》报道,去年下半年月均产量比上半年增加3万吨,去年12月份单月产量达到74万吨,大大超过月均产量。今年1月,中石化和中石油的LPG产量均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可谓全力以赴。”中石化广东方面一位人士对记者表示。 另外,当地一家LPG销售企业介绍,气荒之初气价高涨,受利益驱动,广东分销商同样争先恐后从外地购买天然气。 当本地生产和外省供应都上紧发条的情况下,那么广东气荒的主要原因只能是国外进口方面。 事实上,数据也显示,广东的LPG进口商们在“偷懒”。 广东当地一位气商透露,由于年前是LPG需求高峰,历年来,进口商都会积极的提前储备好库存,然而今年气价高企之际,进口商们却“猫冬”偷懒。 例如,广东五大LPG供应商之一的珠海BP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下称珠海BP),月批发量在4万吨以上,从2005年11月28日左右开始,LPG大库就停止了现货批发,而从2006年1月开始,该大库停止了所有的LPG现货及期货业务。 珠海BP中国新闻发言人对外的解释是“因库容改造而暂别珠三角LPG市场”。 拱北海关最新统计数据表明,2005年10-12月,LPG进口平均价格为554.3美元/吨,增长了21.7%.在价格压力下,同期广东口岸进口LPG 110.9万吨,增长只有1.1%. 而海关数据中另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是,2005年8月份国际原油期货价格曾超过70美元/桶,至10月份开始大幅带动了国际LPG价格的上涨,正是从这时起,广东LPG进口量就从454.5万吨开始滑落到10月的332.3万吨、11月的383.3万吨和12月的362.3万吨。 海关数据显示,在2004年,全国LPG进口总量达800万吨,其中500万吨是从广东沿海上岸的,多年来,广东沿海一直是LPG的主要进口地。但进口减少不仅仅影响到广东。 “近期进口LPG国内市场价已达5800元/吨左右,而同期国产价也已涨至5350元/吨,但仍低于进口价格,企业购销价格倒挂,组织进口的积极性受挫。”珠海拱北海关一份分析报告认为。 “成本高、风险大的投资却要求低回报甚至亏本经营是不合适的。”广东华安一位负责销售的中层干部表示。 需求强势下的阶段性难题 自1993年至2003年,中国LPG市场规模增长了近十倍。且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这种增长仍会持续。 以广东为例,广东省物价局副局长马壮昌在新闻通报会上曾指出,2005年广东液化石油气消费量约为535万吨,已经占到了全国消费总量的三分之一,广东处于需求高峰期。 “全球能源紧张的情况下,从长期来看,国际LPG价格一定会保持高位运行。”慧聪咨询一位分析师预测。 广东油气商会一位负责人指出,“气荒远非油荒一样症结为价格问题。” 他解释,上半年广东油荒出现时,政府可以强制处于政策保护下的中石油、中石化等石油巨头保证供应且维持低价,而LPG行业的价格却是双轨制,难以随便操控。 1993年我国成为石油净进口国,LPG也同时进口,并实行双轨制。对于国产LPG价格与汽油保持一个合理比价,一般在0.85-0.95之间进行定价。 而进口LPG价格多年来则一直放开,由进口商按照国际价格制定。 “进口LPG的价格同国际基本都是相差无几的,有时我们的价格比国际的(价格)还要高些,各方面并没有感到不妥。”广东油气业一位行业人士回忆道。 但今年气价超过市民心里承受能力的时候,政府才开始出手干预。 LPG产业的资本结构软肋 “气荒”暴露了我国LPG资本结构的软肋。 慧聪咨询提供的2005年1-11月LPG进口企业排行榜显示,广东前三名乃至全国的大型LPG进口商多为合资企业。 如进口量第一的深圳华安液化石油气有限公司,为中日合资企业,在2005年度中国最大500家外商投资企业名列第181位。多年列居中国进口500强之一。 “在我国参与LPG进口的资本总量中,外资占一半左右,但其实际上有能力控制80%的中国LPG进口。”慧聪咨询一位燃气业分析师透露。 广东一位行业人士介绍,对于LPG这种在相关产品中市场化程度最高,却又无法律明文授权政府管理的产品,政府不便采取强制方式干预进口商的气价和供应量,因此才会出现了微妙的名词———“呼吁价”。 “他们没有义务对中国的油荒负责,且有合法的理由不必理会供气是否稳定,我们缺乏合适、有力的强制手段进行约束。”前述广东油气商会人士直言,“我们给了外资进入LPG进口行业的种种机会和权利,惟独没告诉他们应承担的义务。” 北京理工大学市场营销副教授崔立新认为,这种情况源于上世纪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吸引外资进入,我们作出了很多让步,却并没有及时思考防御措施。而发达国家早已通过立法对外资收购进行约束或辅以附加条件。 商业储备胎动 “我们也应该为外资进入能源行业设定必要条件。”前述广东油气商会人士据此建议的方向是,国家应该立法或制定行政规章,要求进入这一上游的外资或合资企业必须维持一定量的商业储备。多位专家介绍,目前世界上的LPG储备主要依靠商业储备。主要有两种储备模式:一是如美国,有多家资本雄厚的大型气商,出于长期投资和维护形象的考虑,自发建立大量储备;二是如日本、韩国,由国家强制企业建立一定商业储备,但给予财政补贴。 对于进口依存度达80%的广东而言,建立LPG储备已显得尤为迫切。 上海、浙江、江苏等省进口占比也超过60%。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省份,正是去年下半年以来“气荒”最为严重的地方。 从全国LPG市场供应总体构成来看,趋势更是如此。1/3来自中石化,1/3来自中石油、中海油和社会炼厂,另有1/3则要依赖进口。如果缺乏LPG储备,进口缺口的影响极易被迅速放大。 建立商业储备的构想已经得到了一些大型进口商的拥护。 “政府价格控制让企业很被动,如果建立商业储备,为政府、社会承担压力,我们十分理解。”深圳华安一位人士表态。 但他同时指出,仅以深圳华安8万吨的库存为例,要是建立30天的储备就需要10个亿左右,企业难以承担庞大的资金压力。同时,广东很多LPG进口企业当初的规划就没有考虑到大规模建立储备,现在若拓展库存容量,地皮等是重要制约因素。 一位接近国家发改委的人士向记者透露,针对气商各自为政的格局,两年以前,有关方面曾有意牵头对本国LPG企业进行整合,便于像日本一样形成一个最大的LPG公司。这样一来,就可以拥有足够资金储备天然气,也便于平衡外资的控制力。这一设想是否属实尚待证实,但确实至今未有此类行动。 近日,发改委一位人士透露,目前关于建立LPG储备问题已经成为焦点,方案已在讨论之中。 (珠海市拱北海关综合统计处金国懿对本文亦有帮助,特此感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