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顺差下的经济通胀警示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18日 11:09 中国产经新闻 | |||||||||
CIEN评论员 朱冰尧 前几天有一件似乎让中国人高兴的事情:商务部日前预测,中国的贸易顺差今年将逼近一千亿美元高点。而另据日本媒体报道,到今年6月底,中国内地和香港地区的外汇储备总和首次超过了日本,居世界第一。
顺差说明中国出口多于进口,中国企业大赚外汇,看起来应该是好事情。加之外汇储备的激增,使我们具备了应对国际贸易巨变的“枪弹”,这一切应该是利好消息。但我们却从中国外贸官员的脸上看不到笑容。 这种赚了钱却愁容满面的情形,实际上恰恰是中国经济特殊时期的真实写照。目前中国的国际贸易环境并不十分优越,特别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外贸环境面临空前考验。中国已连续10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今年1至8月,中国对美欧顺差增长50.7%和124.7%,这样的大幅增长成为欧美对人民币继续升值施压的重要筹码。 虽然贸易障碍不断,尽管物价徘徊不前,中国的企业却仍然把资金投入生产和再生产,把大量的产品推向世界各地,从而使得中国商品出口额居高不下。国内企业走出国门的强烈冲动与国际贸易壁垒的强力打压,高油价造成的外部环境恶化与产能过剩造成的企业利润下降,这一切构成了现实中国外贸经济哭笑不得的双面性。 出现如此高额的外贸顺差,证明中国经济增长比以往更依赖于外需。目前中国净出口额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了37%,大约拉动GDP3.5个百分点。同样,与之相对应的是,顺差的迅速膨胀也预示着内需不足,国内产能过剩,极易带来通货紧缩压力。 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上,一个国家的储蓄(产出中没有当期消费掉的部分)可以用投资与经常项目顺差之和来衡量。近年来投资已占到GDP的45%,因此中国的贸易顺差不是由于投资太弱,而是因为消费需求严重不足。今年1至6月投资、消费和净出口增长速度都高于GDP的增速。而在GDP的三大构成要素中,总消费增长速度最弱,且占GDP的比重连年下降。由于今后几年随着宏观调控力度的加强,投资增长会逐步适度压缩,因此中国经济增长的关键要看消费是否能补上缺口。 本次顺差数据一公布,债券市场尤其是对通胀反应敏感的长期债应声上扬。2004年4季度以来出现的大幅贸易顺差情况表明国内供给能力在快速释放,追赶并超过了需求的增长,使得经济逐步从供不应求过渡到供过于求的状况。 对此现象,央行行长周小川开出“药方”:扩大内需。不过,这个看似简单的方法在中国仍然存在现实的障碍。例如中国有很高的储蓄率,在教育、医疗等方面改革没有完全到位,居民风险预期加大,日常消费支出受阻等等。 因此,在高顺差的情况下,一定要关注可能出现的通货膨胀,要积极拉动消费,而不是鼓励政府投资。有关专家建议,要考虑公共财政转型和完善市场经济体制,进而转换经济增长模式。特别是政府要通过从“建设财政”到“公共财政”的转变,提高居民收入和财富水平,为社会收入水平的提升起到最重要的奠基性作用。 另一方面,还要考虑目前中国消费群体购买力的人群分布问题,实行分段开拓消费市场。由于我国居民收入格局变化太快,消费者本身有个适应过程,在消费的供给、环境、思维等诸多方面更跟不上这一变化。因此,必须重视向不同收入档次群体提供和创造消费供给,改进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使消费与收入结构匹配得更好,以取得更为明显的政策效果。 总之,正如央行行长周小川所言,促进内需的增长是我国发展战略的一个基点,而鼓励消费的结构政策,应当成为下一步促进内需政策中的关键问题之一,也成为调整贸易顺差的关键问题之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