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正文
 

李灏:深圳的改革试验权从未取消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24日 23:19 第一财经日报

  本报记者 章正义 发自深圳

  “深圳有两个牌子:一个是国际化城市,一个是特区。把这两件事办好,一切都包容进去了。”8月16日上午10点,在深圳市原人大办公楼一楼111室,曾任深圳市委书记、市长的李灏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记者独家专访时这样表示。这句铿锵有力的话,正是李灏对深圳这个经济特区未来的寄望。他强调,深圳是改革的“试验田”,从来就没有改变。

  作为在深任职时间最长的“一把手”,李灏现在仍担当着深圳市政府的高级顾问。身体健朗、目光如炬、一件蓝白格子衬衣,使这位79岁的老人看上去要年轻许多。

  领导者的“铁血政策”

  1985年8月12日,李灏就任深圳市市长,次年5月15日就任深圳市委书记。

  那正是深圳建立特区以来,面临第一次严峻考验之际。从1980年8月26日特区建立,经过第一个5年的艰苦创业,深圳特区在铺摊子、建立机构、改善投资环境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在高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主要是基建规模过大,投资结构也不够合理,外汇和财政收支不平衡等,而一些非议也随之而来。1985年初,香港便有媒体连续12天刊登一组文章,总题为《深圳庐山真面目——假大空》,全盘否定特区建设所取得的成就。

  回忆当时的情景,李灏告诉记者,从外部来讲,由于建立特区时中央并未给深圳多少资金支持,深圳许多企业都搞些短平快的项目,主要是进口一些商品来卖给内地,“当时就有一种观点认为,深圳的发展是在赚内地的钱,是靠‘输血’来维持。”

  “我来深圳的第一件事便是执行中央和广东省的指示,进行大调整,用当时文件的话,就是压基建、抓生产、上水平、求效益,建立以工业为主的外向型经济。”李灏告诉记者。从深圳自身来看,问题主要集中为在建规模太大、投资结构不合理等方面。每年的基建投资都翻一番,开工建设的旅馆饭店的床位与香港相当。“同时,深圳当时在总的指导思想上也还不明确,发展是外向、内向还是双向都还没最终搞清。”在李灏的指挥下,当年的基建规模被压缩一半;基建施工队伍裁减近10万人,18层以上的高楼停建了60多栋。

  “用当时流行的一句话便是‘壮士断臂,血淋淋的’,这样大幅度的调整,其困难、阻力之大可以想见。”说到这里,他的左手在空中划了一个小弧后突然定格,声音抬高了八度,“但我心里清楚,这些问题若不及时予以解决,并转入健康发展的轨道,特区的下一步便没有文章可做了。”

  在进行大调整时,特区的领导者们把调整与改革结合起来,为特区长远发展打下一个新体制、机制的基础。深圳市政府规定今后不许搞赤字财政,政府机构不许给企业乱担保,并陆续建立外汇调剂中心、行政监察局等。1986年深圳便制定国有企业股份制改造的文件,次年建立投资管理公司,统一管理市属国有资产,第一次实现了政企分开;到1991年,正式确立了“国资委——投资管理公司——国有企业”的三层国资管理模式。

  此外,李灏深感“政府拨款+银行贷款”的资金筹集方式过于单一,开始筹建资本市场,以开辟一种筹集资金的新途径。从制定规则、培训干部到组建证券公司等中介机构,深圳证券交易所的诞生在他的精心筹划中孕育。

  “1986年深圳的经济发展速度虽有所降低,但从1987年起便稳步快速增长,之后深圳的经济再未出现过大的起伏,可以说那时的大调整和相关改革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回过头来再看那时的调整,李灏的眼中仍闪烁着亮光。

  见证者眼中的深圳

  1992年小平同志第二次南巡时,对深圳的经验和成就给予了充分肯定,并寄望步子要走得再快一点!

  在送小平同志乘车前往蛇口码头的路上,时任深圳市委书记的李灏向小平同志汇报今后发展规划时说:“第一是进一步放开一线、管好二线(注:一线概指香港和深圳之间的界限,二线概指深圳特区与内地之间的界限);第二,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金融业、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第三产业作为支柱产业;第三,逐步推进农村城市化;再一个,充分利用立法权,加强法制建设。”

  时至今日,一晃又是十几年。

  “先从后面说起吧,现在深圳已有了自己的立法权,这在一个‘试验区’里至关重要,可以说没有立法权便没有改革权,”作为特区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见证者,李灏感慨道,“改革便是触动现行某些不合时宜的法律制度,若不能废旧立新,改革便是空谈。”

  在产业调整上,深圳目前已形成高新技术、物流、金融三大支柱产业,并提出将文化产业确立为第四大支柱产业来发展。较之十几年前,产业结构的调整已取得了显著成绩。至于宝安、龙岗两区的城市化工作去年已基本完成。

  “当时我提‘放开一线、管好二线’,实际上就是再造一个香港,把深圳建设成为一个自由贸易区”,回忆往事,李灏仍兴奋不已。他认为,由于种种原因,此事虽然没有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但一线和二线正逐渐发生变化,深港之间的关系也在逐渐融合。“但这些事情都需要逐步去做,不是某个人一下子可以完成的。”

  对深圳国资管理体制的改革,李灏也情有独钟。对深圳后来把三层管理又回归两层,他的看法是,“严格来讲,三层的国资管理体制的作用是客观存在,不能忽视,至于机构设置另当别论。”他认为,要实现对国有资产的有效管理,“三个分离”必不可少:第一层是政府和企业必须分离,国资委仍属政府系列,专门管国有资产,同政府管理公共事务的职能分开;第二层是政府管理国有资产和资产经营职能分离,国资委作为行政管理机构不直接经营资产,由分出的若干资产经营公司这些特殊法人来负责;第三层便是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国家控股或参股的企业,它们都属于公司法调整的具有独立法人身份的真正意义的企业,而国有企业除少数专营性的独资企业以外,一般都应当走产权多元化之路。

  “国有企业的改造要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便是明确资产管理的责任制,改变‘人人负责但人人都不负责’的局面;第二便是国有企业的产权多元化,使之变为混合经济。”讲到此处,他的手势富有节奏,思路十分清晰。

  特区思考者的声音

  关于特区“特”与“不特”,争论一直没有停止,深圳不止一次站在定位迷失的十字路口。2002年底,一篇《深圳,你被谁抛弃》的网文再次引发全国关注,2003年国务院曾派出调研小组就深圳的发展进行专题调研。中央今年将浦东作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又一次引发人们对深圳特区地位的猜测。

  “深圳有两个牌子:一个是国际化城市,一个是特区,把这两件事办好一切都包容进去了。”李灏认为,深圳需要处理好外部和内部的关系。从外部来讲,深圳是一个国际化城市而不是一个普通城市;就内部而言,特区就是试验区,深圳进行各个方面改革的试验不仅是为了深圳自己,而是为全国提供经验、知识和服务。

  “最大的服务便是继续为全国的改革发展探索经验,像深圳在全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中所作的贡献一样。”对“深圳服务全国”的功能,李灏给出这样的解释。

  浦东“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的获批是否会动摇深圳进一步在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先行先试”地位?他的回答是否定的。“深圳是改革开放的试验地,深圳改革的试验权从来就没有取消,除此之外,深圳还有自己的立法权,应该说可以做的还要更广泛一些。”李灏特别强调,“浦东定位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意义深远,不仅仅是为了浦东的发展,而是通过试验后将经验推广到全国,当时建特区也是如此。”

  浦东获批成为“国家综合改革试验区”,“这是一件大好事,也是中国改革历程里的重大举措。”李灏分析说,第一,中国的改革任务还没有完成,进行市场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还有大量工作要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的建设也需要搞好配套。第二,说明中央对一些重大的改革措施要进行试验,然后再推广,“中国的改革应是渐进式的,要一步步的探索。不是前苏联当初采取的‘休克疗法’,制定一个方针政策后便全国推广,这是非常危险的。在试验区的布局上,南方有几个特区,中部有浦东试验区,将来天津滨海区也有可能成为试验区。几个试验区联手做好改革、试验、探索工作,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可能发挥至关重要的的作用。”

  李灏认为,“深港一体化”是未来的必然趋势。“深圳具有较高的市场化程度,深港之间也正逐渐融合。深圳和香港未来的发展目标可能便是一个世界级的国际大都市,即一都两市、一都两制的国际大都会,将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港口物流中心、金融中心和服务中心。香港、深圳、广州也将发展成为珠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个轴心。”

  历史是昨天的事实,今天不过是明天的历史。一座城市需要想象的能力,李灏,他以当年的铁血领导、深圳发展的见证人和思考者的多重身份,扩展了深圳被重新想象的空间。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