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三角规划的利益主体不是省市而是国家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11日 07:26 第一财经日报 | |||||||||
本报记者 李秀中 发自上海 中央政府首次进行的区域规划——长三角区域规划进入关键阶段。最近,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在上海召开会议,确定了区域规划编制大纲。会后,综合组成员又对江苏、浙江和上海两省一市进行了调研。据悉,规划报告将在今年9月完成,并于明年3月上报国务院。本报记者就此专访了长三角区域规划综合组主要成员、上海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郁鸿胜
《第一财经日报》:启动长三角区域规划以来,不少城市都希望加入进来,规划对此是怎么考虑的? 郁鸿胜:关于长三角区域范围究竟有多大,说法不一。目前是根据哪些城市参加了1992年建立的长三角地区14城市政府协作部门主任联席会议(1997年升格为长三角城市经济协调会),来确定规划范围的。一共是14个地级市和一个直辖市,后来台州也获准加入,就成了“15+1”。即:上海、南京、苏州、无锡、常州、扬州、镇江、南通、泰州、杭州、宁波、湖州、嘉兴、绍兴、舟山、台州。区域面积是10万平方公里,人口7000多万。当然,还有城市在不断申请加入,以后可能会是“16+1”甚至“17+1”。 《第一财经日报》:这次规划的最大特点是什么? 郁鸿胜:调研情况显示,三省市都希望通过区域规划达到“同城效应”。而要达到“同城效应”,在区域规划编制中,一定要有全局观念、系统观念,有利益一体化的观念。事实上,这次规划的主要利益主体,不是各个省市,而是国家,严格来讲是区域,就是区域利益。 《第一财经日报》:调研过程中,各方都关注些什么内容? 郁鸿胜:各省市都提出了很多建议。比如说,这次大家比较关心的是杭宁线的发展。目前,沪宁线、沪杭线发展得都很好,而杭州到南京这条线还没有发展好,使得长三角的第三条边比较弱。这需要苏浙两省共同来建设。 《第一财经日报》:同城效应将对上海有怎样的影响? 郁鸿胜:上海需要重新认识自己的角色定位。杭州湾大桥、苏通线开通后,苏北就会发展起来,在上海家门口又将积聚起一个1000万人口的城市,就是南通。这样,北有苏州,东有南通,南面也有1000万人口的城市,那么上海就要规划2000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来迎接“同城效应”的态势。 《第一财经日报》:怎么来迎接呢? 郁鸿胜:这就要考虑,上海、南京、杭州三大都市圈之间功能的积聚和辐射。这也是规划当中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对这些重要的城市圈,要进行重新定位。对于上海,我认为要打造一个与世界城市群相匹配的市域城市群体系。上海不仅是一个城市,而应是一个由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和特大城市构成的城市群。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