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国内财经 > 人民币该不该升值? > 正文
 

美国财政部提交报告未认定中国操纵人民币汇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5月19日 02:06 第一财经日报

  在美国财政部东亚办公室前副主任凯德尔博士看来,大多数西方媒体对于报告的报道似乎采用了“一边倒”的态度

  本报记者 莫书莹 禹刚 发自上海北京

  美国时间5月17日14:30,美财政部将推迟了两天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下称
“报告”)提交给了美国国会。报告提交当日,纽约外汇市场上美元对西方其他主要货币全面上涨。“这是一份聪明的报告。”昨天晚上9时,针对美国财政部门提交给美国国会的《国际经济和汇率政策报告》,曾在美国财政部担任东亚办公室副主任的凯德尔博士在接受《第一财经日报》采访时评价说,“在一定程度上,这是一个政治妥协的产物。”

  昨天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中国人民银行新闻处官员的评价是,已经注意到美财政部的这份报告,针对外界对人民币汇率问题的讨论,政府领导人和人行官员近期的讲话体现了央行的态度,对于美财政部的报告,“我们不予评论。”

  报告虽然表示中国政府未操控汇率以获得贸易优势,但却更加措辞强硬地敦促人民币升值,同时暗示将采取报复性措施。报告称,没有发现任何国家有操纵汇率的行为,但对中国提出警告:“中国目前维持的固定汇率,严重扭曲了世界市场,阻塞了价格机制,妨碍了国际失衡的调整。”

  报告认为,在过去的十年时间里,人民币汇率一直采取紧盯美元汇率的政策,这种政策或许在过去更能帮助中国得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经济发展环境,但鉴于中国目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固定汇率政策已经不适应了,并将损害中国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不过,报告同时坦承,中国政府目前已意识到人民币必须采取浮动汇率政策,并为人民币采取汇率浮动政策做好了积极和有利的准备。首先,中国政府已经采取了更为灵活的外汇交易制度,使中国外汇交易市场在过去的几年里达到空前活跃的状态。其次,中国政府已经采取步骤,建构和完善外汇交易市场,金融机构已经逐步具备浮动汇率的操作经验。最后,中国目前的金融行业和行业监管机制正在逐渐成熟,大银行的风险管理体系也得到了升级,金融市场已逐渐有能力适应汇率波动。

  在这些逻辑的演绎之下,报告得出结论,人民币采取浮动汇率的外部经济条件已经成熟,“目前中国已经准备好,也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并称财政部会就此问题继续寻求与中国政府的沟通,将在未来6个月内密切注意事态的走向。

  但在美财长约翰·斯诺随后的一份声明中却又发出另外一种声音,他承认在中国银行业还未做好充分准备前,要求中国采取完全浮动汇率以及实行完全自由的资本市场是错误的。他称美国政府也意识到,中国即便实行了更灵活的汇率政策,也无法解决全球经济和贸易失衡的沉疴。

  昨天晚上,凯德尔博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分析说,美国财政部这次释放出强硬的语气,是因近段时间来,财政部受到了来自美国国会和美国白宫很大的压力。

  凯德尔博士认为,在许多美国政客眼中,人民币是否要升值是一个政治话题。美民主党拿这个问题攻击共和党人毫无作为,迫使共和党对中国政府施加更多的压力。前些日子,民主党参议员舒默的议案就是很好的例子。

  凯德尔博士说,值得注意的是,报告一改以往“人民币应该在未来时间内升值”的态度,转而强调了“现在”这个时间概念——报告称,人民币升值的外部经济条件已经成熟,中国政府应该立即采取措施,使人民币升值。并暗示,如果在未来的6个月内,人民币不采取浮动汇率政策,财政部的下一次报告将可能作出中国政府操纵人民币汇率的结论。

  在凯德尔博士看来,报告内容之外的东西更值得玩味。他说,大多数西方媒体对于报告的报道似乎采用了“一边倒”的态度,从财政部报告美国时间昨日出台后,西方主流媒体纷纷采用“美国政府对中国采取人民币汇率弹性制设定最后期限”等标题,在行文中,他们断章取义地摘抄了财政部报告中的几句话,对此事进行报道,从一定程度上讲,夸大了财政部的本意。

  西方主流媒体的报道是确信美国政府会采取措施迫使人民币升值,还只是为了迎合美国民众的“喜好”呢?凯德尔博士认为,更多的可能性是媒体受到了政府的引导,认为政府会在人民币升值问题上采取更强硬的措施,来迫使人民币升值。


点击此处查询全部人民币汇率新闻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非常阿杜
非常阿杜精彩铃声
Beyond
Beyond激情酷铃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