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王世玲 本报记者 包容 北京报道
“国务院两个副总理亲自审批”;
“理事有306人,常务理事101人,原部级副部级以上的就有106人”;
“原国务委员、全国政协副主席宋健同志出任主席”。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推动下,中华环保联合会(以下简称联合会)以其庞大的身躯隆重登台。
4月22日,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中华环保联合会在此召开了“成立大会暨首届环境与发展中国论坛”。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到会发言,并代表党中央、国务院以及中国政府向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正式成立表示祝贺,他认为,成立中华环保联合会是中国民间环保组织参与环境保护的积极探索。
中央和国务院高层如此重视一个民间环保组织,这是从未有过的。
“这个新成立的联合会可以把政府、社会、民众联合起来,帮助、监督政府实现国家环保目标。”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晓东说。他认为,过去环境问题总是习惯性地被认为是环保总局的事,没有提高到国家、社会、人民环境的高度上来看,实际上单个部门负不起这个责任。
“我们的宗旨是‘大中华、大联合、大环境’。”在接受本报专访时,原国家环保总局办公厅副主任、现任联合会副秘书长汪东青一直强调这个目标。
不过,他也再三申明,中华环保联合会确确实实是民间组织,与其他民间环保组织相比,新生的联合会不过是“大个子的小弟弟”。
联合会是环保总局的外延?
“国家环保总局在某些方面做不了的工作,联合会能推动到更高的层面。”在勾画联合会的职能定位时,汪东青说。
“国家环保总局想开展生态保护的工作,但在其现有的职能中没有这一项。目前是国家林业局和水利部在做。这就导致一些问题很难协调。”一位环保总局的官员说。
日前,国家环保总局质疑水利部淮河委员会越权之争,就是这一现象的印证。
两部委“话语权”之争,并不在于淮河排污数字的准确与否,而在于谁对环境数据更有发言权。国家环保总局拿出中央两个有关文件,强调文件规定其有“统一管理”的行政职能。水利部的应对也有其法律法规依据,并称“依法按照职责从事,没有错误”。两方权能界定不清晰显然是根本的症结。
这类矛盾,或许在被称为“第三种力量”的民间组织那里能得到缓解。“通过联合会这样的组织,可以部分实现大环境的功能。”汪东青说。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副院长、NGO研究所所长王名教授认为,环保实质上是一种综合协调的行为,不同的政府部门,相应的职能部门都需要整合。他还开出了与环境保护密切相关的部门名单:林业局、水利部、建设部、国土资源部、农业部、海洋局。
“显然,让国家环保总局来整合统筹这些部门,它的力量是不够的。”环保总局有关负责人说。
而“中华环保联合会不是政府,避免了现行行政体制下的部门分割的限制,起到政府不能起到的作用。我们倡导的大环境理念,有助于国家实施大环境的方略。”汪东青说。
“大环境”的领导格局
联合会“大环境”的战略定位,底气来源于它的领导格局。
在中华环保联合会的有关简介中,可以看到:出任联合会副主席的有全国人大环资委、全国政协环资委、农业部、水利部、国土资源部、建设部、环保总局、林业局、解放军的领导以及团体、企业和社会知名人士,体现了“大环境”的领导格局。
在18位副主席的名单中,就包括现任国家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地矿部原副部长张宏仁、水利部原部长杨振怀、建设部原副部长赵宝江、农业部原副部长刘成果、国家林业局原局长、国务院西开办副主任王志宝等等。
在解释这个领导格局时,汪东青说,“这样的格局,大家在一起讨论环境问题时,就不受部门条条框框的约束了。”
“在中国特定的国情下,政府应该发挥一定主导性的作用,我认为未尝不可。”王名分析说,“在环境保护这项公共事业面前,各种力量实现协调,实现整合,包括多层次、多角度的互动和合作是非常必要的。”
虽然联合会让人感到有政府的背景,但汪东青更倾向于现在的身份——一个民间环保NGO的负责人。“作为民间组织,我们不拥有任何行政权力,但要有影响力。”
“我们的影响力表现为,为中央和国务院的决策提供建议;倡导一种理念,被社会认同;协助政府、监督政府,实现国家的环境保护目标。”曾晓东说。
这种影响,研究NGO领域的专家王名更愿意理解为一种整合力。这种整合,从中华环保联合会副主席的名单上可以看出端倪——“自然之友”民间环保NGO的负责人梁从诫也在副主席之列。
据记者调查,除了梁从诫,有部分环保NGO负责人或以个人身份、或以组织形式加入了联合会。“NGO不是更多地强调独立性,而是看是否达到国家环保的最后目的和要求。”著名环保NGO组织——绿色家园的负责人汪永晨,这样对记者解释他以个人身份加入的原因。
而王名则更希望联合会是一个平台,“这种平台对我们来说是太需要了。它可以为政府和NGO、企业和NGO、公众和NGO、NGO和NGO之间提供服务。”
拿什么来环境维权
要实现“大环境”的目标,最需要的是战略定位,运作管理的体制和战略规划。
“维护环境权益是联合会的业务旗帜。”汪东青说。
“联合会提倡环境维权,我非常感兴趣。我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不论它是什么性质的组织,只要是实实在在推动中国的环保,实施环评法,为环境维权作贡献的,我就支持它。”一位著名环保NGO负责人在解释他为什么要以个人身份参加中华环保联合会时说。“环境维权是目前中国最需要的,我特别希望环境案件切切实实得到维护,联合会能真正实现维权的功能。”
“国家环保总局的有关领导对环境权益保护的酝酿已经有5年了,一直没有做起来。这次就把维护环境权益交由联合会来实现。”汪东青说。“今年我们要重点涉入重大的环境权益案件,必要时提供法律援助。”
援助必然涉及到资金。
据记者调查,中华环保联合会在“中华环保基金会”中申请设立专项基金——“中国维护环境权益基金”,初步拟定原始基金在2亿元以上。
“我们也在积极争取政府的资助。财政部新设了‘维护环境权益专项资金科目’,今年预算给联合会129万。”对此,汪东青颇为振奋。
当然,汪东青也明白,仅靠这129万元不足已撑起“环境维权”的大旗。他掰着手指向记者描述将来的主要资金渠道:
首先通过开展有实际意义的环境保护工作,争取社会各界的资金支持。目前在做的是向社会各界公开征集对国家“十一五”环保规划编制的意见;
“博鳌论坛”和“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的运营机制,对联合会来说,是个值得期待的模式。“为什么我们不能在环境领域做一个国际知名影响力的论坛呢?”汪东青说,“通过论坛等形式,可以建立NGO组织的良性造血机制。”
王名则强调,整个社会处于转型时期,环境保护本来就是一种公共资源,需要政府部门之间协调。在现有体制下,构建这样一个带有强烈官方背景环保NGO无可非议,关键是下一步,“有没有形成一个良性的内部民主决策机制;运作管理的方式是官办还是民办,可能是官的形式民的实体,也可能是民的形式官的实体,如果是后者那是一个失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