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时评 > 21世纪经济报道-21人·世界与视界 > 正文
 

牛文元:寂静的春天里看中国道路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29日 18:51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包 容

  北京报道

  1983年,一个冬日下午,美国中部内布拉斯加大学,正在此地做访问学者的牛文元接到了一封国内来信,写信者是中科院院士马世骏。马在信中希望他回国加入一项世界性的研
究课题。

  这个课题就是联合国全球可持续发展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后称“布伦特莱报告”。

  20多年后,作为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牛文元说,“我加入这个课题组时,虽然意识到中国的发展要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但当初确实没想到后来中国政府会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国家战略。”

  在这20多年里,他的生命与可持续发展紧密相连。

  他在中国首创了环境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使“可持续发展”这5个字在今日中国家喻户晓;出版了中国第一本可持续发展理论专著《持续发展导论》;对“国家现代化”问题提出了一套全新理论体系,被国外学术界称为“牛氏指标”,并以此对全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进行跟踪,从1998年起每年都出一本《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受联合国邀请,与其他39名国际科学家一起,为全球起草“新千年生态评价”的文本。

  他坚信中国能够崛起,再度强盛。这几年政府提出的科学发展观、5个统筹、绿色GDP、循环经济等,实际上是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不同时期的一种体现,这些都是指导中国未来发展的正确选择。在国际上,中国政府也最早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行动纲领——《21世纪议程》。

  但他也忧心忡忡,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是0.45,而国际上普遍认为0.4是警戒线,超过这个警戒线就意味着这个社会贫富不均、差异太大了,足以冲击社会稳定。

  脆弱的资源禀赋

  《21世纪》:是什么触发您在中国最早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并把它作为终生从事的研究工作?

  牛文元:有三方面的原因:第一,中国作为一个世界上的发展中大国,虽有自己的发展优势,但也有很多不利的方面。比如中国人口多,人均资源短缺;中国国土环境的先天脆弱性明显超出全球平均状况,国土面积的65%是山地或丘陵、70%每年受季风影响、55%不适宜人类生活和生产、35%经年遭受土壤侵蚀和沙漠化、33%是干旱或荒漠地区等。

  但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还是地大物博,资源丰富。对我这样搞自然科学的人来说,感到很忧虑。

  我当时在中科院地理所工作,平时研究和接触到的事实,使我认识到,支撑中国发展的资源环境是非常脆弱的。这种脆弱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我们的资源肯定支撑不了,于是我就一直在寻求新的发展战略。

  第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是中国乡镇企业发展最快的时期。我们到地方考察,看到了环境污染使当地百姓的生存状况恶化。在淮河流域,小皮革、小水泥等“十五小”企业泛滥,导致地方水源恶化,还引发一些严重的疾病。当地的民众不仅没有从发展中提高生活质量,有的还为此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使我们坚信,传统的发展思路是有问题的。

  第三,发达国家的发展过程使我更清楚地认识到这一点。我仔细查阅过自二战以来,国际上发达国家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之路,他们都付出了非常高昂的代价。卡尔逊的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就是描述西方发达国家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对我的影响比较大。

  所以,我坚信中国的发展必须要走一条不同的道路,但当时我确实也没有想到后来中国政府支持的力度会这么大,可持续发展会成为国策。

  城市化误区

  《21世纪》:城市化的水平是一个国家综合实力的体现,您一直倡导以城市群组团的方式来推进中国的城市化,这种方式是否可认为是创造财富最多,最节约资源的?

  牛文元: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1年世界高收入国家的城市化率,已经平均达到75%以上,中等收入的国家为62%。

  而到2003年底,中国的城市化率才到了40%,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这已成为制约中国进一步提高综合实力、提高国家竞争能力的一个基本障碍。

  中国城市发展的滞后,主要是因为中国在城市发展的观念上存在着误区。误区一:认为城市的发展,必然会引发城市病。误区二:认为必须严格控制大城市的发展。误区三:认为城市化的结果应当是均衡分布,遍地开花。

  其实,美国的经济就是由三大城市群:大纽约区、五大湖区、大洛杉矶区创造的,三大城市群提供了美国总体经济的65%。日本也是由大东京区、(大)阪神(户)区和名古屋区三大城市群,构成了日本总体经济的70%。

  而中国的三大组团城市群: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和京津唐渤海地区,对全中国GDP的总贡献,只有38%。

  从形态上讲,中国前20年增长形态基本上是点状拉动:4个经济特区和14个沿海开放城市。它们已经使中国的经济翻了二到三番,这很了不起。

  但如果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还靠点状拉动,我们就会发生一系列的问题。点状会演变出一系列城市病,比如北京、上海、深圳的交通拥堵,时间效率不高,以及城市污染等等。

  这些问题应当如何解决?这就提出了中国今后20年的经济形态问题,应该是组团式的、城市和乡村结合的体系状的发展。在体制上,可以考虑欧盟的组织架构和经济约束框架,可以用利益补偿克服地方保护主义。

  0.45:中国基尼系数进入高危区

  《21世纪》:从现阶段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看,制约中国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还有哪些?

  牛文元:人口、集约化水平、社会公平三大因素都在制约着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只有当人口的自然增长率接近零增长的时候,人口就完成了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阶段。中国目前的人口增长率是8‰,我们估计到2030-2035年间,人口的自然增长率可以接近零,总人口达到15亿,但还有人口结构的问题,还要再调整20年。到2050年,中国的人口结构、数量才比较合理。

  其次是集约化水平的建设。中国经济发展要尽快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要注意解决4方面的问题。一是单位GDP消耗多少能源。近些年的发展都是以拼资源来发展经济,在能源消耗上我们是发达国家的3-5倍。二是单位GDP消耗多少原材料。我们要努力做到消耗率的不增长,即零增长。第三是单位GDP放出多少污染物。中国在这方面已经吃了很多苦头了,在创造价值之后反要拿出更多的钱去治理污染。四是全员劳动生产率。而统计显示,世界平均用1美元可办成的事,在中国要花费1.25美元。

  最近,联合国提出了四倍跃进法,即用现在一半的能源来创造比现在高一倍的财富。就是希望不增加能源的供应量,而使经济和财富有更高的增长。

  世界上有些国家的水资源消耗基本达到零增长了。而只有当能源、原材料消耗数率接近零的时候,才能真正实现生态环境的退化数率为零,就是开始不退化。

  中国最紧张、矛盾最突出的时候还没到来,通常人均GDP达到3000-4000美元的时候资源矛盾问题最突出。现在中国人均GDP不过1000多美元。前面的道路还很艰难呀。

  第三是社会公平的建设。这也是我们常说的通过国家宏观调控,控制贫富差距加大的问题。国际上有个财富分配的基尼系数比例:发达国家的基尼系数基本上在0.2-0.3之间,0.4是个警戒线,超过这个警戒线就足以动摇社会的稳定。

  《21世纪》:中国现在的基尼系数是多少?

  牛文元:目前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达到了0.45。北大的一位历史学教授,曾经做过大概的估算:明朝末年,李自成揭竿而起时的基尼系数是0.62;清朝,太平天国起义时是0.58;20世纪初,国民党政府统治时期是0.53。

  基尼系数本身只是一种反映,但它说明了深刻的社会背景,0.45是个很值得警惕的数据,这是必须要控制的。比较好的是0.3-0.35,社会的效率和公平在这个点之间取得相对合理的分配,弱势群体不至于被甩得太远。

  转型期的中国新价值观

  《21世纪》:那么,在这种社会状况下,如何尽快解决中国社会的效率和公平问题?

  牛文元:我们搞长期战略的从来不为短期的状况迷惑。你去看看美国西部片,那时侯比我们现在还糟糕。改变需要一个过程。

  当然转型期确实让人感到痛苦、迷茫。有些人、有些利益,甚至一代人的利益会被牺牲,这个过程也会很长。

  《21世纪》:您个人的价值观是什么?

  牛文元:这是个模糊的概念,但内心里一直遵守孔老夫子倡导的“学以致用”,希望自己所学的对社会、对民众有一些帮助。

  我一开始搞可持续发展的时候,并不知道后来它会成为中国的国家战略,只是意识到这个事情有利于未来的发展。“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我很欣赏于右任老先生写的这幅对联,名利要求,但不能只求个体之名利。在利己和利他之间找到一个平衡,这可能是比较可行的。

  《21世纪》: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国的发展会产生什么影响?

  牛文元:任何一种文化,我们必须理性地把它分成两部分,一部分促进人类的进步、和谐,能激发人类的创造力;但另一方面由于时代的局限,认识的局限,也会产生一些负面影响。

  中华民族的文化由于过分注重社会秩序的培育,比如“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级森严,在一定程度上它扼杀了某些创造力。但文化本身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它的形成过程中,会不断吸收、不断融化各民族的文化精华。优秀的保存下来,不利的地方改善一下。有一条要切记,在倒掉脏水的时候不要把婴儿也倒掉了,婴儿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主体。

  《21世纪》:对于转型期的中国人来说,各种思潮纷拥而入,传统文化似乎渐行渐远?

  牛文元:中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这是各种思想融合的一个时期。既然是个开放的市场,各种思想、观念自然会进来,这并不可怕,我们只要通过实践进行比较,在融合的过程中,逐渐去粗取精。

  但有一点我坚信,中华民族继承下来的优秀文化遗产和思想遗产,再过多少年也不会消失,仍然是中国的主流。

  文化力是一种软实力,是在历史长河中形成的,长期起作用。现在在台湾,有些人在嚷嚷“去中国化”,你去得了吗?

  这种文化的传承是组成国家实力很重要的部分,在有些方面,它会超过硬实力的作用。用物理学的解释,这就是熵增大的自发现象,就像一杯水,现在是80度,放在室温20度的房间里,过20分钟,就和这个房间的温度一样了。

  我一直非常尊崇儒家的本质思想,比如建立良好的社会秩序,这是社会发展的根本。再比如中庸之道,不要认为中庸就是和稀泥,中庸是不走极端。中国传统文化倡导“以德服人”,这是东方文化的魅力所在。

  如果中国强盛起来,它在世界上也会是以“负责任的大国”的姿态出现。

  更多精彩评论,更多传媒视点,更多传媒人风采,尽在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欢迎访问新浪财经新评谈频道。






新浪财经24小时热门新闻排行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圣诞节
圣诞和弦铃声专题
3DMM
养眼到你喷血为止
请输入歌曲/歌手名:
更多专题   更多彩信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