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联合姗姗来迟 两次铁矿石谈判失利内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0:28 《中国企业家》 | |||||||||
至少在2001年,宝钢国际矿业事业部总裁刘永顺就发现,进口铁矿石领域有种种不利于中国钢铁企业的迹象。但是后来在他两次代表宝钢、代表中国钢铁企业走上铁矿石价格的国际谈判桌后,仍然是无功而返。为什么?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一座由褐色粉末堆成的“山脉”静静地躺在3月的阳光下,四周静无人声。在大约有3层楼高的“山脉”旁边,一只精巧的机械手从高大的黄色输送设备上探出,轻轻掠过“山脊”,把那些粉末薄薄地铺在宽约半米的输送带上,送往不远处的厂房。这是7日下午记者在青岛钢铁集团厂区看到的一幕。 那些褐色的粉末是粉碎后的铁矿石(铁矿砂),它们在澳大利亚被处理成现在的样子,然后远渡重洋被运到了青岛港。近几年,随着中国工业化进程的陡然提速,有“工业之母”之称的钢铁业迅速膨胀,越来越多这样的进口铁矿石源源不断地从澳大利亚、巴西或者印度涌向中国的港口,价格也以更高的比例攀升,对这些业界都已经习以为常了。 可是到了2月下旬以后,这种原本只为业界关心的进口铁矿石,在经历了交易价格“惊险的一跃”后,忽然成了公众注目的焦点:从2月22日到3月4日,在穿插了许多波澜起伏之后,新日铁、宝钢、阿赛勒等代表本国钢铁企业的巨头先后和国际矿石三巨头澳大利亚力拓公司(RioTinto)、必和必拓公司(BHPBilliton)以及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签署2005年度铁矿石进口价格协议,涨价幅度达到破记录的71.5%。 “涨这么高出乎我们意料,这确实不是个事儿!”青钢(行情 论坛)的一位管理人员有些愤愤不平地告诉《中国企业家》,“这一定是经过策划的,是有迹象可寻的,有关部门应该监测到才是。” 感到震惊的何止是青钢的人士,事实上,整个钢铁行业,汽车、家电、地产等需要钢材支撑的行业,乃至政府高层都为之愕然。很快地,钢铁企业开始测算成本增加了多少,并加快涨价的步调;证券分析师们忙着发掘可能由此出现的黑马(比如矿业股),以及涨价对数百家相关上市公司的冲击;两个与钢铁行业紧密相关的行业组织(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和中国五矿化工进出口商会)深感有必要把中国钢铁企业更好地组织起来;另外,据一位业内人士向《中国企业家》透露,钢铁协会的一位副秘书长正在埋头给高层领导写一份关于此次涨价的报告。 铁矿石涨价,搅乱了中国产业界的一池春水。 无力回天 “关于铁矿石谈判的事,你最好问问宝钢的刘永顺,他是宝钢谈判的首席代表,最了解情况。”建龙钢铁公司董事长张志祥在向《中国企业家》谈对进口铁矿石涨价的看法之前,首先推荐记者去采访刘永顺。 “刘总去澳大利亚出差了,关于铁矿石谈判的事情,看我们的网站就行了。”联系采访时,宝钢国际矿业事业部的工作人员这样告诉《中国企业家》。 作为代表中国钢铁企业征战国际谈判桌的企业,自2月28日宣布接受涨价之后,宝钢就处于各方关注的焦点。但是宝钢拒绝了各类访问,只是在2月22日新日铁率先接受涨价后、于23日在宝钢网站上贴出一段语含无奈、失望之情的声明:“宝钢认为这个涨幅超出了钢铁业能承受的范围,必将对全球钢铁业的长期健康发展产生不利的影响,也不利于整个钢铁上下游产业链的长期健康发展……”那时尽管宝钢还没有最终结束谈判、接受这个涨幅,但是宝钢上下应该比谁都要清楚,此时此势,宝钢对71.5%的涨幅已无力回天。 在市场和媒体一片忙乱声中,刘永顺——宝钢国际矿业事业部总裁,此次铁矿石谈判的核心人物登上了飞往澳大利亚西澳州首府珀斯的飞机。 3月的珀斯正是夏末时节,在这个被称作“野花之都”的城市,举行了一次低调的国际钢铁会议。会上,一些中国企业纷纷批评矿业巨头们涨价太高,刘永顺也在为几天前的谈判结果耿耿于怀。《西澳大利亚人报》引述了刘永顺的一番话:“铁矿石供应商和中国的钢铁生产商应该携手‘维持长期共同繁荣’。但一些供应商和商行不顾常规,把中国市场的铁矿石价格推到一个不合理的水平。短期内,这会对钢铁制造商造成伤害。而从长期看,这还会对目光短浅的铁矿石生产商造成伤害。”但矿业巨头们并不买账,比如力拓铁矿石集团执行长Sam Walsh就说,“实际上,我们上调价格的要求相当温和。” 刘永顺不过是站在中国钢铁企业和国际矿业巨头冲突的风口浪尖上的一个象征性人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