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油价改革悬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02日 10:46 《中国企业家》 | |||||||||
“休克疗法”市场难以接受,“渐进式改革”则需假以时日,油价改革等待条件成熟的路可能会很长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春节前,在北京工作的周先生因为换了工作、上班距离太远,咬咬牙决定买车,他开
也就是在他决定买车的这几天,国家发改委价格司的官员正在埋头做一份关于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改革的方案,有媒体报道说它有可能在春节后不久出台。如果周先生了解到这个方案可能带来的影响,只怕他买车的想法会有更大的动摇。因为按照目前的市场情况,改革方案最可能导致的结果是油价上涨。 现行油价形成机制的逻辑 目前周先生看到的油价,其实是一个政府、垄断企业和消费者博弈的结果。目前油价的制定规则是这样的:当新加坡、鹿特丹、纽约三地市场价格平均涨跌幅超过一定程度,发改委就可以以发布指导价的形式调整国内油价。中石油、中石化两大集团按照发改委公布的指导价,在上下浮动8%的幅度内制定零售价格。但发改委也可以选择不调,因为政策中有一条:还要考虑国内市场供需情况。这种定价机制的本意是加强油价市场化的程度,同时限制国内市场的垄断。 每当国际油价上扬,发改委可以调价,但还没有调价的时候,局面就变得微妙,各方博弈也就激烈起来。两大集团因进口原油价格上涨(中国原油价格完全和国际接轨,每月一调,没有滞后)、成本上升,就开始极力要求发改委涨价。据说为此他们会减少生产和销售来加以要挟——这是造成“油荒”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消费者(包括大量企业用户)可不答应,他们对高油价的不满会通过各种渠道反映出来。 这时,发改委的官员就开始左右权衡。因为这时他们除了面临两大集团的“要挟”外,更要考虑全社会对高油价的承受能力。一般而言,他们总是要先照顾一下消费者的情绪,拖上一段时间不涨价。 但是过不了多久,发改委还是会把油价调高,因为市场需求在那儿,如果不调必然会出现短缺。而且,对重点国有企业中石油、中石化的利益也不能不加以考虑。在“指导”油价的过程中,发改委官员的苦衷是:定高定低都要得罪人。去年,有个满腹委屈的发改委官员就曾和一位记者开玩笑,“要不你们写篇报道把我们革命了吧!” 所以,在目前情况下,周先生虽然会为眼前的高油价犯难,但他应该知道,这个油价已经是在一定程度上被压抑的价格了。 现在的油价形成机制固然有着照顾消费者承受能力的温情脉脉的面纱,但从舆论上看,政府、用户、石油集团、专家学者各方几乎都不满意。大家共同看到的一个弊端是:油价与国际市场机械接轨,难以反应国内的真实供求关系,从而扭曲了市场参与各方的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