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荷兰或许是进入欧洲市场理想门户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23日 15:06 《中国企业家》 | |||||||||
看荷兰 除了“门户”概念,荷兰悠久的跨国经营传统是否也能使中国企业得到启迪? 1月20日晚,上海外滩的美洲俱乐部,身着白色套装、气质动人的范赫尼普(Van Gennip)在众人的掌声中撩开了一块黑色幕布,幕布下露出荷兰外商投资局(NFIA)上海办事处的闪
范赫尼普,这位精明、干练的荷兰女外贸部部长,在主持这场NFIA上海办事处的开业典礼时,不失时机地向众多中国企业发出了邀请——到荷兰来投资,她甚至动用了中国有关“风水”的说法来强调荷兰的吸引力:“我能保证荷兰作为一个具备很多‘风’和‘水’的国度,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发达的基础设施。” 不错,有“风”有“水”让这个三分之一土地在海平面以下的小国,成为全世界第八大出口国、竞争力连续五年排在全世界前五名。 有“风”有“水”也让荷兰在国家竞争的版图上,为自己争取到了一个不可替代的位置——欧洲的门户。荷兰濒临北海,位于西欧三大河流——莱茵河、玛斯河和西尔得河的出海口,自古以来就是世界商业和贸易往来的必经之地。而铁路、公路、河道、机场、海港一应俱全的完善的现代化基础设施,把荷兰和欧洲的腹地连成一体,成为出入欧洲的天然门户,占据服务整个欧洲大市场的战略位置。 荷兰的经济结构使这个“门户”成为众多企业开拓欧洲市场的跳板。“以商养国”的荷兰国内市场有限,但转口市场十分广阔——进口货物中有60%直接转销其他国家,20%在当地经加工后再出口,用于内销的产品仅占进口货物的20%左右。荷兰出口的货物有86%是转运到其他的欧洲国家,其中一半是到德国。精明的荷兰自愿扮演“跳板”的角色,这使它成为欧洲市场最重要的“咽喉”——四成的日本商品要通过荷兰,才能进入欧洲。一半以上的国际配销物流公司将总部设在荷兰。 而掌握整个欧洲语言,并喜欢“向外看”、对欧洲邻居了如指掌的荷兰人更是“门户”最好的扮演者。八成荷兰人会说英语,四成会说英语和德语,15%掌握英、德、法三种语言。 在领先走出国门的中国企业心目中,进入欧洲市场是个完美的梦想,然而根据罗兰贝格公司2004年对50家领先中国企业海外经营战略的调查显示,这种进军欧洲的热情正在减退——在这50家企业中,认为欧洲是投资首选地的企业数量从原来的18%下降到15%,主要原因是欧洲内部较为割裂的市场以及国家之间不同的立法限制、语言和商业习惯带来的障碍。 而另一些企业似乎找到了进入欧洲的方法——华为、海尔、比亚迪显然将荷兰作为进入欧洲市场的理想门户,华为的荷兰分公司刚刚在阿姆斯特丹成立,华为还将荷兰确定为其欧洲业务发展的基地,设立营销中心、培训中心、网络服务中心、欧洲分销中心及研发中心。而比亚迪在欧洲惟一的办事机构和仓库就设在鹿特丹。 除了“门户”的意义外,这个具有悠久跨国经营历史的国家还将教给中国企业更多的东西。早在中世纪荷兰人就已经是跨国企业家,公元1592年,荷兰人在印尼成立了世界上第一家“跨国公司”——东印度公司。而荷兰三大跨国企业更是世界闻名:全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皇家荷兰壳牌石油,全世界第二大保险集团 ING、全世界第一大生活日用品公司联合利华。 一个小国能诞生出这样三大跨国集团,除了荷兰人具备的团队精神使企业经营遵循严格的董事会制度外,擅长与不同的人合作让荷兰人成为天生的跨国经营者。荷兰人尊重个性差异,这使荷兰企业在进行跨国购并时,往往都会保留原班经营团队。联合、利华合并至今已超过70年,但仍保有两个总部,一个在应该伦敦、一个在荷兰鹿特丹。ING购并英国霸菱集团,也是由原有的团队经营,总部仍在伦敦。 正在欧洲外围打转的中国企业似乎可以考虑先将荷兰作为切入点。而荷兰企业的文化和跨国经验更会让喜欢单打独斗、崇尚个人英雄主义,并在跨国经营中遭遇难题的中国企业获得启迪。 (白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