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企业家:一过六十就到站 苗耕书的两个遗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19日 11:36 《中国企业家》 | |||||||||
苗耕书把五矿集团“以贸易为基础”的战略一以贯之,然后带着两个遗憾离开 文/本刊记者 郭大鹏 五年前,因为要做一些战略规划方面的咨询业务,中国五矿集团总裁苗耕书和当时的远卓咨询公司董事长李波有过一次谈话。在讨价还价之余,苗对李半开玩笑地说:“你看看
后来,已经成为凯捷咨询公司中国区副总裁的李波,果然得到了来自五矿集团的持续不断的咨询业务。在李波眼里,“苗总还是有些幽默感的。” 像大多数中央企业的领军人物一样,透过公开资料,公众能了解的苗耕书,只是那些严谨、枯燥的描述:“河北临漳县人,1966年毕业于天津对外贸易学院经济贸易系、高级经济师。1997年9月起任中国五金矿产进出口总公司(五矿集团前身)总裁。” “2004年12月27日,中共中央组织部副部长王东明宣布:国务院任命周中枢同志为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免去苗耕书同志的中国五矿集团公司总裁职务。” 李波的回忆,为苗耕书这位刚刚去职的央企老总,抹上了一丝感性的色彩。不过,请不要据此就将“幽默”视作苗耕书的主要风格。《中国企业家》了解到的苗耕书,其实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强势企业家。 强势企业家 1997年9月,当苗耕书走进当时位于亚运村安慧里四区十五号五矿大厦的五矿总部时,他刚刚掌控的这家有将近50年历史的国有大公司,日子过得似乎还不错:4个月以前,独家发起设立五矿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交所成功上市;一个月以前,五矿集团在美国第二次发行一亿美元商业票据,并对上年发行的一亿美元到期商业票据如期续发。这些是他的前任周可仁的功劳。 不过别忘了,这时亚洲金融危机刚刚拉开序幕两个月,那段时间五矿的业绩“尚不理想,有待努力”。而像当年的很多外贸企业一样,那时的五矿也免不了“什么赚钱投什么”的风气,先后投资了旅游、房地产等多个领域,后来媒体评论是“没什么方向,收效也不佳”。 从那时起,苗耕书开始了对五矿的整合之旅,他强势的管理风格也日渐显现。到了1999年,苗耕书开始不惜重金聘请罗兰贝格、麦肯锡、北大朴智、远卓等多家知名咨询公司来为五矿号脉诊病。在长达半年的研究后,罗兰贝格为五矿制定了一整套作战方针,即将整体业务划分成六大板块和两个业务单元,包括钢铁、有色、原材料、综合、金融和房地产板块,以及招、投标和国际运输。这在当时的大型国企中是鲜见的,曾为多家央企服务的李波介绍,苗对推行企业方针的执著,远远超过了其他一些企业领导人。 不过这些方针还有一个基本的前提,那就是“以贸易为基础”的战略。在五矿传统的进出口垄断优势随着加入世贸组织而逐渐丧失的过程中,方方面面期望改变“以贸易为基础”的声音对苗耕书来说更是不绝于耳。不过直到职业生涯结束,他也没有改变这个“基础”。现在,五矿集团的网站上,在“发展战略目标”一栏下,仍然清楚地写着:以贸易为基础。据商务部的统计,2003年中国进出口额最大的500家企业中,中国五矿比上年跃升一位排名第6,其中进口53.21 亿美元,出口7.20亿美元,进出口总额为60.42亿美元。 苗的强势还体现在他的事必躬亲上。在凯捷咨询每年给五矿集团作的咨询报告上,到处是苗耕书圈圈点点的笔迹,李波说,改动之多之细总是出乎他的意料,在他的客户中,这种情况是很少见的。 一位与苗接触较多的业内人士说,像许多国企老总一样,苗的强势风格强烈影响着企业的发展方向。对企业来说,这种风格是不可缺少的,不过这同时也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那就是苗的副手们几乎没有多少发挥的空间。
《中国企业家》相关评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