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企业联合姗姗来迟 两次铁矿石谈判失利内情(3)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1日 10:28 《中国企业家》 | |||||||||
第一次谈判:被动的列席者 联合工作组成立后,矿业巨头和新日铁、阿赛勒2003年度的价格谈判在紧张进行中,谈判的激烈程度有些让人发怵,这一轮谈判破记录地持续到5月18日,才由巴西淡水河谷公司
这时的中国钢铁企业,只能是被动地接受这个价格。14家大钢厂越来越不平衡了,于是他们决定选出一家企业,像新日铁代表日本钢铁企业一样,代表他们出去谈判。罗冰生向《中国企业家》介绍,当时宝钢凭借几个优势被认为最有资格代表中国钢铁工业出去谈判:宝钢在中国所有钢铁企业当中进口铁矿石的数量最多,超过两千万吨;宝钢有一个专门的工作班子,他们对全球铁矿石的市场发展动向趋势,有长期的了解;宝钢有多年铁矿石价格谈判的经验。和三个大的矿山公司,以及新日铁、阿塞勒有长期的合作关系。 2003年12月15日,2004年度铁矿石谈判全面展开,刘永顺随之开始了紧张的工作。据说,对于宝钢这次参与谈判,日本企业持欢迎态度,他们认为,宝钢的加入不仅使得双方的谈判力量终于得到平衡,而且更重要的是,在谈判桌上,宝钢和日本企业是站在同一阵线的,大家相互沟通,遥相呼应,对增加亚洲钢铁企业的谈判实力有很大帮助。 但是这一年度的谈判中,宝钢没有发挥什么实质的作用。用张志祥的话说,宝钢这次参与谈判,其实有些列席的意思。这次谈判结束后,宝钢及其代表的中国企业还是接受了新日铁确定较上一年上涨18.6%的涨幅。 阴云堆积 2001年以后,国内钢铁企业到海外控制铁矿石资源的动作渐渐多起来,这是有利于刘永顺代表中国企业谈判的因素。比如宝钢,在2001年11月,就和巴西MBR公司长期采购矿石协议签约。2003年12月,又与淡水河谷签署继2001年协议之后新的铁矿石长期供应协议。另外首钢、昆明钢铁厂、武汉钢铁集团、唐山钢铁公司、马鞍山钢铁(行情 论坛)公司、江苏沙钢集团等都纷纷开始进入国外矿业。 其实如果细算起来,到目前为止,国内企业在海外拥有的铁矿石资源在量上应该也不少了,但是在迅速增长的铁矿石进口量的稀释下,海外拥有的铁矿石资源占进口铁矿石的比例仍然太小,这成为这次铁矿石涨价对中国企业打击远大于日本企业的主要原因。曾经参与过宝钢和国际矿业巨头谈判的五矿商会矿产部主任梁若东向《中国企业家》介绍,以前这个比例可以达到20%-30%,但现在已经降至20%以下了。 有利的迹象不多,相反,不利于刘永顺谈判的阴云却渐渐堆积得厚重起来。 尽管宏观调控令国内钢铁行业投资受到限制,但是2004年中国对进口铁矿石的需求还是节节攀升,2004年全年国内进口铁矿2.08亿吨,比上年多进口6000万吨,进口量同比增长40.49%,进口金额同比上涨了161.77%。这一年中国的铁矿石平均进口价格是61.1美元/吨,比上一年的32.79美元每吨上涨了86.34%。 当然,这是现货贸易价格,比长期合同价格(即每年谈判达成的价格)要高得多。这种价格差也差不多是中国市场的特殊现象。据说目前国内做铁矿石贸易的主要分三类:一个是纯粹的进口商,自己没有钢铁企业,只是做铁矿石贸易,比如中钢集团,每年的进口量就大约有1000万吨;其次是国内的一些大型钢铁企业,他们往往在国外拥有自己的矿山,在满足自用的情况下,为获得更多的利润而进行矿石贸易;还有就是一些小的贸易商,进口后寻找国内买家。一个引人注目的背景是,中国铁矿石进出口企业的数量也在迅猛增加:2001年是173家,2003年是268家,到了2004年变成了523家。 由于巴西和澳大利亚的铁矿石多以长期合同为主,那些渴望即时获利的进口贸易商便纷纷转向可以自由贸易的印度铁矿石,并且竞相抬价。于是一个更奇怪的现象出现了,质量远低于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印度铁矿石,市场价格竟然能比澳大利亚铁矿石的到岸价格高出几十美元。在此背景下,国产铁矿石的价格也高出进口铁矿石到岸价几百元。 “虚高”,国内企业互不通气,竞相抬价,盲目囤积造成铁矿石价格“虚高”,这是从刘永顺以至于宝钢董事长谢企华、宝钢股份(资讯 行情 论坛)总经理艾宝俊、钢铁协会的罗冰生、五矿商会的周世俭一致的看法。 还有一个因素应该引起人们重视。随着中国钢铁产能的不断增长,2004年一个新的转变发生了,中国进口钢材6年来首次出现了负增长,进口下降了21.2%,出口增长104%,并且由上年的净进口钢坯441万吨,变成净出口钢坯220万吨。有不少分析者后来认为,这个转变让新日铁等钢铁巨头顿生警惕之心,于是选择以抬高铁矿石价格来打压中国钢铁业。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