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一号文件转变: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2月02日 13:06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于南 北京报道 1月30日,新华社全文播发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工作,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若干政策的意见》。这是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也是第七个关注“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
文件说:“2004年,农村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局面”,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农民收入实现较快增长。 第二天,在国务院新闻办举行的记者招待会上,中央财经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陈锡文坦言:“今年农民收入增长的难度会比去年加大。” 而文件中关于农村政策的部分,开始明显突出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基调。 难题:农民增收 “政策好、粮价高、人努力、天帮忙”,这是最近一段时间官方和专家评价去年农村工作时使用频率最高的一句话。 国家统计局最新统计资料显示,2004年我国全年粮食总产增长9.0%,扭转了1999年以来连续5年下降的局面;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2936元,实际增长6.8%,是1997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但同时公布的2004年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422元,比上年实际增长7.7%,城乡差距依然没有缩小。 陈锡文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8亿多农民的收入要达到城镇居民的水平,还是难度很大。 陈锡文也撰文分析:首先,气候不好的迹象已经出现。2004年出现的暖冬很可能造成今年的倒春寒、病虫害。陈锡文判断,2004年增产的粮食中有300亿斤是来自气候条件好的因素。比如三个产粮大省黑龙江、河南和安徽,2003年天气不好,减产300亿斤;2004年天气好,增产300亿斤。2005年能否还有这样的好天气?很不确定。 其次,粮价刺激因素减弱。在行之有效的政策调动下,在明显上涨的粮价刺激下,粮食产量才回升了。农民担忧粮价下跌,消费者却担心粮价上涨,2005年的粮价不可能像2004年这么涨。 第三,农业生产成本增加。2004年油电煤运全面紧张,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一路攀升。农膜价格差不多翻了一番,化肥出厂价也上涨。各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未来有可能还要涨。 但是,“农民人均收入增长的幅度要努力达到5%左右,这仍然是今年农民增收的目标。”陈锡文在记者招待会上表示。 国家发改委产业经济研究所马晓河所长告诉记者,文件九个部分,其中第一部分对于完善和强化支农政策,在继续加大“两减免、三补贴”等政策实施力度、切实加强对粮食主产区的支持、建立稳定增长的支农资金渠道等方面做出了明确的规定。 主题: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马晓河告诉记者,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把主题定为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而确保粮食安全是排在首位的任务。 由于耕地面积减少等因素,最近五六年我国粮食生产能力不增反降。据国家统计局测算,现在的粮食生产能力比历史最高水平减少了500亿斤。 农业部部长杜青林认为,2004年粮食生产是恢复性增长,种粮比较效益低的问题并未根本解决,2005年实现粮食稳定增产的难度不小。陈锡文也认为,新中国历史上粮食产量波动比较明显,一年增减200亿斤以上的有37个年头。目前我国真正能灌、能排的耕地面积只有7亿多亩,如果不尽快加强和改善农业基础设施,尤其是水利设施的话,农业会出大问题。 而且,随着税费改革的深入,农田水利建设机制也发生了变化。农村税费改革方案明确要求,实行税费改革的地方三年内必须取消“两工”(义务工、积累工)。此举虽然减轻了农民负担,但怎么形成一种新机制,来保证农田水利基本建设顺利进行? 这全靠国家财政背下来是不可能的,因此,今年的一号文件鼓励农民投工、投劳,同时强调有关的政府部门必须制定严格、具体的政策措施,来界定什么样的工程可以让农民投工、投劳,什么样的工程不可以,并且规定要经过农民民主讨论的程序。而且,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要建立对农民投工、投劳的小型水利工程,给予部分经费补贴。 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 在2005年中央一号文件所表达的农村政策的基调中,人们不难发现胡锦涛“两个趋向”判断的影子。 胡锦涛在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上首次提到,工业化国家发展过程中,初始阶段“农业支持工业”、达到相当程度后“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两个“普遍性趋向”。 在去年年末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胡锦涛又进一步阐述:“我国现在总体上已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我们应当顺应这一趋势,更加自觉地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更加积极地支持‘三农’发展。” 在2005年的中央一号文件中,去年实施的“两减免、三补贴”将加大力度,在国家扶贫县免征农业税,在其他地区进一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在牧区开展取消牧业税试点。此外,中央将继续并增加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补贴。 实际上,这个政策的效应已经开始凸显。到目前为止,全国共有25个省区在免征农业税,温家宝总理“五年内取消农业税”的承诺有望提前兑现。 对于免征农业税后的乡镇债务等问题,中央将加大转移支付的力度,财政资金将向“三农”倾斜,让公共财政的阳光多一点照到农民。 资料显示,2004年“两减免”,中央财政为此安排转移支付219亿元补贴地方财政减收缺口。全国29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对种粮农民实施直接补贴总金额达116亿元。全国用于农业的国债项目资金376亿元,占国债项目资金总数的34.2%。2004年中央财政支农资金比上年增加近300亿元,全国财政支农资金达到2000亿元以上。陈锡文表示,今年将加大支农投入的力度。 社科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党国英对记者说,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这个历史转变,是中国亿万农民作出巨大牺牲和贡献以后才能够出现的。新中国成立50多年来,农村不仅向工业建设和城市发展提供了巨大的劳动积累和资本积累,还提供了大量用于城市扩张的土地。在一些关键时期,中国农民忍辱负重,含辛茹苦,任劳任怨,用自己的脊梁支撑着前行中的民族躯体。从这个意义上说,是中国农民自己的创造,方使我们积累了巨大的社会财富,由此为结束农业哺育工业创造了条件。我们必须感谢中国农民,必须给他们以回报,必须引领他们与中国城市居民一起迈入中国发展的主流。 党国英认为,今后,农村劳动力向城市大规模转移、农村土地制度的调整,农村社会保障事业的推进,将是“三农“工作面临的工作难点;农村社会对国家政策的有效承接能力也始终是需要破解的难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