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规划不做经济中心 潜力在于区域发展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6日 13:29 21世纪经济报道 | |||||||||
见习记者 于南 北京报道 1月23日,北京市第十二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开幕。与往年不同的是,今年的北京“两会”多了一个热点话题,即刚刚经国务院原则通过的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 新规划中对于交通、城市环境、城市安全和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内容,成了北京的人大
政协常委林义告诉本报记者,城市规划历来就是热点,因为它关系到老百姓的切身利益。然而,作为首都,北京的特殊地位注定了它的规划不仅仅是北京人的规划。 河北省政府决策咨询委员会副主任、河北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所长薛维君向记者表示,作为距离北京最近、联系最紧密的省份,河北要主动关注和研究北京的总体规划。 北京市市长王岐山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到,2005年要在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上,明确各区县的功能定位,同时要积极参与国家京津冀地区战略规划的编制工作。 不做“经济”中心 对于北京未来的发展,《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明确了四大目标“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 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主任谈绪祥说:“对首都来说,最重要的特色是政治和文化,经济只是北京作为城市的一般性的特质,没有必要过多去表达经济中心的位置。” 在新的北京空间布局上,记者从北京市发改委提供的《北京市2005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解读》中获悉,北京市将全市18个区县,从总体上划分为首都功能核心区、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和生态涵养保护区四大功能区。 其中,东城、西城、崇文、宣武和石景山五个区作为首都功能核心区,要集中展现古老特色,体现北京作为我国政治、文化中心和国际交往中心功能的区域,也是首都功能的最主要载体。 朝阳、海淀、丰台三个区则是北京的城市功能拓展区,将成为拓展首都城市功能,特别是面向全国和世界的外向型经济服务功能。 这是总体规划提出构建“两轴—两带—多中心”的新城市空间格局后,北京市对各区县功能定位的进一步重构。 而北京市定位的城市发展新区包括通州、大兴、顺义和昌平四区,这四区将是北京疏散城市中心区产业与人口的重要区域。总体规划中,未来北京重点发展的3个新城分别就是位于“两带”中“东部发展带”上的通州、顺义和大兴区的亦庄。 门头沟、房山、平谷、怀柔、密云、延庆六个远郊区县将成为北京的生态涵养保护区,是保证北京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区域。 “北京不做‘经济中心’,表明了政策取向的一种价值判断。”薛维君向记者表示,“这对于河北的经济发展应该是利大于弊。” 薛维君认为,北京的这种政策取向,有助于将高质量的生产要素转移和扩散到河北。而以前,由于地方财政体制的束缚,北京的产业布局并没有进入全面扩散的时期,往往在下面的区县就消化了。 但薛维君同时也担忧,作为首都和超大型城市,北京经济的“极化”正在形成中,现在不做“经济中心”,很可能会削弱北京和河北经济间的联系。 北京“抢跑”? 京津冀地区战略规划尚未出台,作为其中一部分的北京市,它的总体规划却率先经国务院原则通过,这在一些经济学家看来,北京有“抢跑”的“嫌疑”,他们担心这样会对京津冀或环渤海地区的规划带来不利的影响。 1月12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也强调:总体规划是北京市城市发展、建设和管理的基本依据,必须认真组织实施。但要处理好中央与地方、城乡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关系,积极推进京津冀以及环渤海地区经济合作与协调发展。 在北京大学首都发展研究院院长助理蔡满堂博士看来,北京的规划应当充分考虑自然资源在区域中的共享。“计划经济年代,不存在这些矛盾,但现在大家都要发展,而自然资源是有限的,并且不是按照行政区划来分布,这就容易产生矛盾,需要协调。” 由于行政区划的限制,这种协调机制一直就在争议中逐渐健全,各个地方的利益博弈也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但薛维君研究员一直认为,作为京津冀地区的“龙头老大”,带动周边经济,推进京津冀区域经济一体化是北京的历史责任。他认为,“首都经济”在中国是一种独特的经济形态,哪怕首都在西部某地,那里的经济也会迅速增长。而“在京津冀经济一体化进程中,河北的经济实力与京津落差太大是主要障碍。” 河北省城调队的一项统计表明:2003年,北京、天津两市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超过或接近3万元,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河北人均生产总值刚刚突破一万元大关,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7239元,比全国平均水平8472元低14.6%,比北京市低近一半。 薛维君表示,河北今年提出的“一线两厢”战略,是要主动尽快提高经济实力,但同时,北京的总体规划也肯定会对河北的经济有促进作用。 北京潜力还在于区域发展 由于北京的城市规划牵涉到方方面面的利益,所以,从2004年3月9日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工作正式启动开始就备受瞩目。 记者注意到,在前述《解读》中,新北京总体规划首次把京津冀区域协调作为一项重要命题。北京市今后将在产业分工、交通构建、市场培育、环境改善、旅游发展等五大领域内推动京津冀地区的区域合作。 “必须用区域发展来解决北京发展中的问题。”清华大学人居环境研究中心副主任、建筑与城市研究所副所长毛其智教授说。 作为北京规划修编的核心人物,毛其智认为,北京由于在空间发展上受到整体资源环境的制约,同时在过去几十年所形成的单中心、环形加放射、聚焦型的发展模式,以及北京作为首都所承担的职能与历史文化名城等职能,重叠在一个区域内,这些都使得北京发展陷入了比较大的困扰中。 这一点,使得京津冀地区始终都未能得到很好的协调发展,区域整体实力不强,相比长三角、珠三角地区都明显落后。 毛其智认为,规划中提出的交通基础设施、旅游以及环境方面是比较容易得到区域性共识的,可以先从这些方面着手进行合作。 据介绍,在交通构建方面,目前,北京与河北、天津在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合作已有良好开端。京承高速公路和京津高速公路复线建设的合作已经开始;北京朝阳口岸与天津海港口岸的集装箱也实现了货物直通;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海滨机场已组成了首都机场集团公司,首都机场与天津机场的客货分流也在积极推进。下一步,京津冀三方将联合制定现代化区域交通网络规划。 针对未来京津地区航空客运量巨大的预测,此次规划中,对于首都第二机场的选址,倾向于在北京东南或南部方向进行选址。“从区域协调发展的角度,此次机场的选址不光考虑到了北京,同时考虑天津、河北的共同发展。”北京市总体规划修编办公室专题部部长刘欣蔡说。 《解读》同时提到,今后,京津冀区域内各方将根据《21世纪初期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和《京津风沙治理规划》,加强在水资源保护开发和生态环境治理方面的合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