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调控可能违背初衷 通货紧缩势欲卷土重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12月13日 14:57 第一财经日报 | ||||||||
特约评论员 吴敏 也许明年这个时候,挂在经济学家和官员嘴上的宏观困境可能将不再是通货膨胀,而是通货紧缩。 5.2%、4.3%、2.8%,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自9月份连续三月触顶回落,使中国的经济
CPI指数11月份出人意料的低涨幅,虽然有去年同期基数较高的原因,但推动此轮通胀的粮价上涨退潮却是最主要原因,估计随着粮价和石油价格的继续回落,目前的通胀或许会摇身一变成为通缩。 事实上,通缩的阴影已经步步逼近。随着实施达七年之久的积极财政政策明年退出、固定资产投资的进一步压缩、货币供应量的大幅缩减、剔除粮食和石油价格的消费品价格死水微澜、工业品的产能过剩,通缩阴影很有可能趁机抬头。 这种担心并非杞人忧天。从11月物价走势看,虽然目前粮食食品类、能源价格涨势仍居高不下,但是代表着核心CPI走势的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等商品和服务价格,却一直波澜不惊,甚至略有下降。 从央行节节滑落的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来看,工业生产的困境明年就会显现出来。据央行公布的数据。10月末广义货币M2余额为24.37万亿元,同比增长13.5%,增幅比上月末低0.4个百分点;狭义货币M1余额为9.08万亿元,同比增长12.6%,增幅比上月末低1.1个百分点。 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些货币供应量中,与工业生产密切联系的M1增幅已经落后于M2近一个百分点,企业存款的大幅回落说明企业的贷款情况不容乐观,这势必影响到明年的生产。 最令人担扰的是,前两年导致通缩阴影的产能过剩现象可能会死灰复燃。钢铁、电力、有色金属、水泥、汽车等近年来大幅扩张的产业,明年有可能全面过剩,甚至随着这些行业的压缩,目前作为“瓶颈”的煤电油行业可能会重演此前过剩的困境。当然,更不用说目前产能急据扩大的消费品行业。事实上,产能过剩的“悲剧”已经在轿车、家电、空调等行业提前上演。 从最终需求看,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已经开始放慢脚步。投资继续压缩、防止投资反弹仍是现在和今后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而出口需求由于成本的上升、人民币的升值压力,以及国际收支平衡的压力,大幅顺差的局面也将会减少。至于消费,虽然在买涨不买跌的预期下,今年以来消费渐有起色,但是由于占消费大头的房地产、汽车等消费品需求逐渐减少,其对产业链上游的拉动也渐行渐弱。 从目前的价格传导机制看,虽然目前上游产品价格自娱自乐,但下游产品价格仍无动于衷。主要原因就是目前市场上终端商品供大于求的格局没有变化,而竞争的加剧将导致企业不敢轻易动用价格杠杆,挤压的结果是上游行业库存积压、企业利润减少。 事实上,这种现象已经传递到一些上游行业。数字显示,当前中国企业存货占用的资金呈现上升的趋势。工业产品产销率月度指数从5月开始出现下滑。前三季度,国有重点企业产成品存货2766.9亿元,同比上升22%。其中冶金上升51.7%;石油石化上升26.8%。而从上市公司指标看,截至10月底,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行业存货余额与年初相比增幅49%,为该行业收入增幅的1.44倍;信息技术业存货余额增幅则达到了26%;金属、非金属行业存货余额增幅为42%。 通胀紧缩最终将会表现为:价格下跌、企业利润急剧减少,行业全面萧条。虽然对处于转轨时期的中国来说,利用行政手段治理通胀屡试屡爽,但是一遇到通缩,却经常是束手无策,甚至有时病急乱投医,去年以来的通胀现象或许在很大程度上归咎于此前的治理通缩后遗症。 虽然目前很难分清通胀或通缩的孰重孰轻,但是治通胀、防紧缩将是中国目前最应该关注的问题。 |